发展研究中心|互联网诊疗越来越“主动”( 二 )


中国医院互联网影响力研究课题组发现 , 互联网诊疗服务的患者数量不仅稳步增长 , 而且医患交流也更为密切 。 其中 , 医患交流次数 , 2021年是2017年的4倍多 。 “互联网经济发展过程当中最关键的是如何获得流量、如何获得用户 , 也就是所谓的‘得粉丝者得天下’的商业逻辑 , 用时髦一点的话就是获得‘顾客心智’ 。 ”陈秋霖提醒 , 互联网诊疗并非将线下医疗服务简单搬到线上 , 它可以延伸医疗服务 , 让原来开展不足的诊前诊后服务能够更好地实现 , 还可以增加医患沟通的渠道和延续性 , 有利于建立长期信任 。
其实 , 对医生来讲 , 也希望能完成全程照护 。 张浩使用互联网诊疗的习惯已近10年 。 在某第三方平台上 , 他服务了约6100名患者 , 点击量360多万次 。 “作为一名心脏外科医生 , 最激动是在网上服务的患者 , 当他需要手术时会到线下找我们 。 手术后 , 我们再继续随访 , 和患方成为终身的朋友 。 ”
“通过互联网争取患者 , 获得患者的信赖、尊重 , 最后还能助力科研 。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周行涛举例:“‘全飞秒’手术2010年时还非常小众 , 我通过互联网 , 一点点地推广 , 写了一些科普文章 , 做了一些实事 , 在互联网上和患者交流 , 慢慢地得到了患者的回应 。 后来 , 我们还成为登上《屈光外科杂志》封面论文次数最多的团队 。 ”
可以看出 , 互联网与诊疗的融合已经开始走向更深处 , 正朝着线上线下业务一体化不断发力 , 通过全流程管理、全周期服务 , 构建医疗服务闭环 , 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 尽力满足患者需求 , 同时也推动着医学的发展。
从“生长”到“创新”
尽管互联网诊疗已出现多时 , 已经从萌芽、生长 , 到现在的创新不止:医生在创新 , 医院在创新 , 国家、社会也在不遗余力地推动 。
入职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前 , 艾爱医生就已经在线上服务全国不孕不育患者 。 “尽管她当时没有博士学位 , 没有亮眼的科研成果 , 医院还是积极引进了她 , 聘任她为辅助生殖医学二科主任 , 为其组建团队 。 ”该院院长万小平说 , 医院在引进人才时 , 也改变了传统的评价标准 , 走“双轨制” , 除了招聘培养学科能力强的人才 , 还向形成良好口碑的“网红”或“准网红”医生提供了“弯道超车”的平台 。 艾爱在线上接诊时发现 ,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西院位于白领聚集区 。 于是 , 她从去年7月起开启了每周3次的“夜门诊” , 截至目前已为数千名白领提供了服务 。 “这种以患者为中心的实践 , 让她的线上线下口碑更加响亮 。 ”万小平说 。
2018年 ,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后 , 互联网诊疗在政策的加持下加速发展 。 新冠疫情发生后 , 互联网诊疗相关的政策也不断出现 。 今年11月26日 , 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结束向社会征求意见 。 另外 , 被认为影响互联网诊疗是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医保支付 , 各地也在寻求突破 。
毫无疑问 , 社会各方都对互联网诊疗寄予了期待 。 陈秋霖期待的是 , 互联网创新能够让患者加入整个医疗过程中 , 使患者能够管理自己的健康 。 当前的医疗体系还是以医疗机构、以供方为中心 。 而互联网则提供了一个新方式 , 患者也许可以参与这个过程 。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 , 应该就是互联网重塑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体现 , 希望业界人士能够推动这样的工作 。 ”不少受访者呼吁 , 要全面认识互联网诊疗的价值 , 继续在实践中持续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