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研究中心|互联网诊疗越来越“主动”

在健康服务的链条上 , 互联网成为后来居上的关键一环 。 前段时间 , 因新冠疫情防控需求 , 上海市10多家医院闭环管理 。 门急诊关闭通知的最后一句话几乎都是“互联网医院照常运行” 。
“这是时代的需求 。 互联网诊疗已经成为我们的刚需和全社会的共识 。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院长张浩如此感叹 。 疫情期间 , 互联网诊疗打破了患者就医时空限制 , 越来越“主动” , 内涵和外延越来越丰富 。

发展研究中心|互联网诊疗越来越“主动”
文章图片

从“点上发力”到“集体出击”
【发展研究中心|互联网诊疗越来越“主动”】新冠肺炎疫情的阴霾何时消散 , 没人能给出确定的时间点 。 但是 , 疫情给医疗卫生服务带来的改变却是真真切切的:医疗机构开始主动、集体拥抱互联网 。 如果说疫情之前互联网诊疗服务是“星星之火”的话 , 当下俨然已成“燎原之势” 。
刚刚过去的11月是见证互联网诊疗火力全开的月份 。
“即刻起暂停门急诊医疗服务 , 互联网医院照常运行 。 ”根据国家和上海市疫情防控要求 , 11月25日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相继发布了这样的公告 。
同一天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微信服务号发布消息 , 所有科室均已开通互联网诊疗服务 。 此前 ,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要求进一步推进互联网医疗为京外患者提供远程诊疗服务 , 鼓励外地患者在当地通过互联网诊疗或互联网医院开展复诊服务 。 截至11月20日 , 北京市22家市属医院中 , 21家获批互联网诊疗资质 , 且已上线运行 。
“今年10月和11月的互联网服务量超过了过去14个月的总量 。 ”张浩在自家医院的数据上看到了互联网诊疗的势头 , 尤其是11月最初两天 , 当时按照要求进行闭环管理 , 互联网诊疗量猛增 。
“疫情是一次全民健康教育 , 也是一次强制性互联网医疗体验 。 ”中国社科院健康业发展研究中心组织了中国医院互联网影响力研究课题组 , 连续6年研究医疗机构和互联网融合发展 。 该课题组组长、中国社科院健康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秋霖以2020年为例表示 , 年初 , 使用互联网诊疗的用户快速、大幅增加 , 后续随着新冠疫情的逐步稳定 , 使用互联网诊疗的用户人数逐步回落 , 到2020年的8月左右趋于稳定 , 但也仍高于疫情发生前的使用量 。
“集体”出击背后 , 有两个原因显而易见 。 一边 , 新冠疫情发生后 , 出门就医成为“奢侈品” , 老百姓就医观念加速改变 , 互联网诊疗成为重要的“接盘者” 。 同时 , 因为疫情导致患者流量锐减 , 医院感觉到了危机 , 开山架桥成为必然 。 也正是因为疫情带来的这些变化和不确定性 , 影响到了医院管理者和患者的心态 , 让一直“雷声大雨点小”的互联网诊疗开启落地加速度 。 “新的认知会产生新的行为 , 成为新的习惯 , 进一步形成新的需求 。 ”陈秋霖说 。
另一边 , 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 各种新情况接踵而来 。 比如最先遇上的儿科、妇产科 。 “中国现在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 , 出生人口急剧下降 , 这种呼啸而来的‘少子化的浪潮’ , 让医院面临非常大的病源压力 。 这时候 , 会倒逼医院发展互联网诊疗 , 树立医院、专科品牌 , 给患者提供更高质量、多维度的服务 。 ”张浩说。
从“看病”到“看人”
通过互联网争取患者 , 这应该是医疗机构和医生最朴素、最直接的动机 。
“在互联网上 , 患者如果体验不好 , 不喜欢你、不信任你 , 转头就会离你而去 。 如果相反 , 他们就会送你一朵‘小红花’ , 还会和其他患者交流 。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院长万小平说 , “网红”医生为什么能红?是患者捧红的 。 互联网的好差评打分机制 , 让有志于成为一名“好大夫”的医生 , 迅速改善服务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