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外伤性|不悔长做慢病医


非外伤性|不悔长做慢病医
文章插图
通讯员 韩冬野
患者,熟或不熟;疾病,重或不重;决策,难或不难。从医近40年来,把患者的眼神当做对自己评价的主要标准,可能是满意,也可能是失望,可能是赞许,也可能是无感。让人性的光辉,让真、善、爱在最需要的时候登场,是激励我不悔不倦作为医者的力量。
——肖建中
11月28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迎来了7周岁生日,内分泌与代谢科主任肖建中来到长庚医院也即将年满7年了。
1986年,师从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老主任潘孝仁教授,肖建中第一次对糖尿病进行认知、科学研究,之后的35年时间里,他的从医生涯就定格在内分泌与代谢科学领域,并与糖尿病慢病管理紧紧捆绑在一起。见证着中国糖尿病爆发式的增长,尽己之力做着大量切实的工作,他却只给如今的慢病管理工作打2分,还有8分的追求,他有很多心里话想对求医的患者和年轻的医者说。
慢病不慢 医者维艰
当医生的终极梦想是大众健康,患者越来越少。而对于肖建中来说,这一梦想却很沉重——从医30多年,我国糖尿病发病率从0.9%逐步抬升到12%。
在2007~2008年,肖建中参与的一项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最终的结论就已证实此时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经接近10%,患者人数高居全球首位。回想30多年前随队前往大庆做“以生活方式预防糖尿病”的研究,在那个还有人吃不饱饭的年代,肖建中曾认为那是一项很超前的研究,而如今的现实深深印证了导师的前瞻性。
现今,糖尿病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疾病,大量的研究证明糖尿病发病率的升高主要和生活方式改变有关。“物质生活的极大提升,食物种类增多,摄入的热量增加,特别是摄入大量高脂高糖,但同时高质量生活却没有达成,比如缺乏充分的锻炼,营养摄入和消耗失衡,导致超重和肥胖。加之生活节奏太快,作息不规律,构成了糖尿病发生的主要外因。”肖建中说。
但内因是更根本的存在。早在1994年,身为主治医师的肖建中就已独自拿到了原国家卫生部的科研课题——关注线粒体基因异常与糖尿病的关系。这项研究揭开了糖尿病复杂病因中内因的一角,号称人体“第47号染色体”的线粒体基因异常,导致母系遗传的“1型糖尿病”。随着科研的跟进,目前针对单基因型糖尿病的认知已经从最初的两三种类型,扩展到了几十种。这种认识的提高,为精准诊疗糖尿病提供了依据。一个来院就诊的外地患者,才40出头,就已经因20多年的糖尿病导致失明、肾脏功能不全等并发症,注射胰岛素也控制不好,肖建中凭借着研究经验,准确诊断其为单基因导致的糖尿病,及时调整了用药方案,一天改吃一片“磺脲类”药就把血糖控制了下来。
老龄化进程加快,也是糖尿病患病率高的原因之一。2014年肖建中主持的“中国非糖尿病患者人胰岛素分泌的研究”,发现增龄伴随的是胰岛素分泌下降,而不是胰岛素抵抗的增加,提示了缺胰岛素是老年人糖代谢的特点。通俗来讲,这一研究证实了增龄与糖尿病发病概率成正相关。该研究也被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评为该年度中国十大最有影响力的研究之首。
非外伤性|不悔长做慢病医】 内外因交织导致的“糖友”直线增长,与有限的医疗资源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为改变现状,肖建中在2012年申报了北京市重点科研项目,提出通过分级诊疗,强化社区糖尿病管理,加强对诊断率、治疗率的调控。课题组从27个社区各抽选100名糖尿病患者,对社区提供规范化管理指导,提高社区医生慢病管理水平,项目收到了良好的预期——“糖友”血糖、血压和血脂综合达标率由9%提升到了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