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华网
新华社合肥11月18日电题:铜陵白姜:从田间到舌尖“闯”出致富路
新华社采访人员张紫赟、陈诺、黄博涵
初冬时节 , 正值铜陵白姜销售旺季 。 58岁的郎勤福今年收获了约2000斤白姜 , 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 , 便全部售空 。 这几天 , 他趁着农闲在村里的生姜加工企业打零工 。
郎勤福所在的安徽省铜陵市郊区大通镇金华村 , 有100多户农户从事白姜种植 , 种植面积超过160亩 。 “一般每亩地每年能收获2000余斤白姜 , 纯收入三万余元 , 大家都说这是‘致富姜’ 。 ”金华村村委会副主任佘世红自豪地说 。
铜陵白姜有2000多年种植历史 , 是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 以“块大皮薄、汁多渣少、肉质脆嫩、香味浓郁”等特色闻名 , 其制作技艺是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
文章图片
佘家贡姜厂里不同口味的白姜食品 。 新华社采访人员黄博涵摄
“深挖起垄、切芽播种、搭棚遮阴……铜陵白姜从种植到加工要经过29道工序 。 ”作为“铜陵白姜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 , 金如林对古法技艺如数家珍 , 也见证着这一“舌尖非遗”变为“富民产业”的跨越 , 种植规模更大、产品质量更高、品牌更响亮、附加值更高 。
如今 , 他在大通镇流转70余亩土地种植白姜 , 沿袭古法种植的同时 , 引入现代化机械 , 促进亩均产量提升10%左右 。 在金如林创立的佘家贡姜厂内 , 琳琅满目的生姜产品摆满了展台 , 有罐装、坛装、真空包装 , 有条状、丝状、块状 , 有咸味、甜味、酸味 , 共有6个系列20余种产品 。
郎勤福同样见证着本地白姜产业的发展 。 “过去做垄培土都得肩扛手提 , 如今引入机械化让效率更高 。 政府帮助我们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 , 合作社还与农技机构共同选育改良新品种、推广栽培新技术 。 ”郎勤福说 , 没想到科技离自己这么近 。
近年来 , 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 铜陵市持续为白姜产业等特色农业“强筋健骨”:对本市行政区域内铜陵白姜的栽培、加工和经营等活动予以明确和规范;举办白姜文化旅游月、评选白姜“姜王”提高知名度等 。
一些返乡青年人才的加入 , 为当地白姜产业振兴注入了更多青春力量 。
“90后”的胡婷婷便是其中一位 。 这个微信名叫“姜四代”的姑娘 , 四年前辞去工作 , 回到家乡铜陵市郊区大通镇大院村 , 借力互联网和文创设计 , 创立了品牌“山礼” , 发展起姜酒、姜茶等多种新品 , 丰富了白姜产品种类 , 并从艺术设计的角度去“重构”这些农产品 。
文章图片
胡婷婷带着创意产品到外地参展 。 (采访对象供图)
优质的产品、精美的包装 , 优美的文字、创意的视频……数招并用 , 胡婷婷的白姜产品销售量直线上升 , 也吸引着更多年轻人的加入 。 如今“山礼”核心团队的5位成员都是“90后” 。
文章图片
胡婷婷和团队开发的生姜产品 。 (采访对象供图)
铜陵市白姜研究会会长李敬明告诉采访人员 , 今年铜陵市白姜种植面积较去年增长12% , 总产量超过4400吨 , 总产值达1.8亿元 , 初步形成了从种植、生产、加工到销售及白姜生态旅游一体化的产业格局 。
随着铜陵白姜知名度越来越高 , 上门求购的电话一年多过一年 。 金如林最近的电话便响个不停 , 他在忙着给全国各地的客户发货之外 , 还不忘和安徽农业大学的科研团队研发新加工技艺 。
- “轻”生活 从家开始!
- 河北保定: 130/80mmHg!新标准颁布“新高血压一族”何去何从
- 辛辛苦苦几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要想远离贫困,从健康的身体开始!
- 从“自怨自艾”到被人奉为“神女”,王昭君形象为何发生这种变化
- 她本来是皇后,皇上被毒死后,有军阀想娶她,她却宁死不从
- 「五代十国」从反贼到皇帝,他开创了一个时代,最后被亲儿子杀死
- 【图文实录】刘爱玲:从农田到餐桌,四步用心“吃好饭”
- 华安脑科医院多学科会诊(MDT)从患者出发 精准诊疗救治危重患者
- 一线观察:从“打一针”到“吸一口”北京启动接种吸入式新冠疫苗
- 便秘别只知道通便,找到便秘的原因,从根源解决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