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饮料是怎样变成“乳胶”的( 二 )


那么,这些东西为什么能从粘稠液体变成有韧性的胶冻状态呢?其实就是水分的蒸发 。水分多的时候,各种胶质表现为粘稠的液体,而水分经过一夜的蒸发,胶质的浓度越来越高,它们就可以形成凝胶 。在不同条件下,凝胶可以是脆的,也可以是韧性的 。有些植物胶,比如羧甲基纤维素钠和黄原胶等,如果和牛奶蛋白质配合在一起,就更容易发生凝冻的现象,就像网上所拍的照片一样 。不仅这种产品是如此,其他很多添加大量增稠剂的产品也很可能出现同样的现象 。
我们可以自己做个试验 。先把绿豆和大米打成浓浓的糊,然后加入一半牛奶,一起煮一下,再平铺到盘子上,薄薄的一层,放一夜时间,它也很有可能形成薄薄的凝胶膜 。只不过,淀粉的效果比较差,胶的韧性没有那么好 。
原来是增稠剂带来的正常现象啊 。说到这里,人们可能就不那么害怕了 。不过呢,这并不代表这类乳饮料产品值得买 。
如果不是网友的这次试验,恐怕很多人至今从来没有好好看看饮料的标签,尽管自己已经喝了好几年 。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其中只有30%的牛奶,5%的果汁 。其他配料是水、羧甲基纤维素钠等三种增稠剂、糖和阿斯巴甜这种甜味剂、三聚磷酸钠这种保水剂、乳酸链球菌素这种防腐剂,还有有机酸和香精 。尽管它们都是国家许可使用的添加剂,但至少消费者应当吃得明白,知道自己到底吃到了多少牛奶,多少果汁,有多大营养价值 。
实际上,其他所谓“果奶”产品,也都大同小异,奶的比例低于三分之一,果汁不超过10% 。它们和各种酸甜味的乳白色含奶饮料一样,在分类上属于“乳饮料”,也就是说,它们的主要营养价值不超过纯牛奶的三分之一 。——看起来像奶的东西,不一定有资格叫做牛奶 。喝起来很粘稠很“有内容”,都是增稠剂的功劳;香甜可口的味道,是糖、甜味剂和香精的贡献 。即便加入一点果汁,也不会改变这些基本事实 。
说到这里,再引用我的购物书当中的一段相关内容:
【乳饮料是怎样变成“乳胶”的】
这类说法常见于乳饮料和豆浆饮料当中 。产品里既有水果原料,也有牛奶原料,然后告诉你说,水果营养不够,牛奶营养也不够,只有喝它这个产品才够 。很多人信以为真,放弃了纯牛奶和鲜水果,让孩子改喝这些饮料 。
其实呢?这是被广告创意人员牵着鼻子走的典型思维悲剧 。聪明的消费者倒是不妨反过来想想,事实是这个样子的:论牛奶营养,它不如纯牛奶;论水果营养,它又不如纯果汁 。甚至,它连50%牛奶加50%水果的营养价值都没有 。里面牛奶只有三分之一,果汁只有5%-10%,其中又有增加粘度的增稠剂,又有增加口感的磷酸盐,又有增甜的糖和甜味剂,又有增加香气的香精……
为什么要加这些东西?无非是为了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吸引消费者的舌头,让那些对牛奶口味不满意、对甜饮料无限热爱的人们能名正言顺地喝甜味的、稀释了的“奶” 。
说起来真是荒唐 。人们一边相信“牛奶不能和果汁一起喝”,一边又相信“牛奶加果汁营养更多”;一边相信“牛奶和豆浆不能一起喝”,一边又相信“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一起喝” 。到底有没有个准主意啊?好歹自己动动脑子啊,千万别广告说什么就信什么 。
总之,惊恐是不必的,但是否还像从前那样相信这些产品广告里的话,自己想想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