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千亿级产业提供技术支撑】本文转自:吉林日报
为千亿级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中国农科院特产研究所人参选育品种深加工研发纪实
文章图片
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药用植物育种与利用团队首席专家张浩展示“中农特久兴1号”人参种子 。 本报采访人员冯超摄
深秋时节 , 松辽大地 , 片片参园开始进入繁忙的移栽阶段 。 垄亩之间 , 参苗遒劲向上 , 排排向远 , 参农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
长春市九台区上河湾镇于家村 , 三顷坡地 , 人参长势正盛 。 盯住根须 , 轻移慢放 , 孙井余正在移栽3年生的人参 。 作为一名人参合作社负责人 , 今年56岁的孙井余已经有30多年的种参经验 , 大家都叫他“老孙” 。 老孙表示 , 他将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 在特色产业方面持续用力 , 以担当诠释初心 , 用实干践行使命 。
老孙的参种 , 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 , 比普通人参品种提高了50% 。 以优质种源为基础 , 高附加值为导向 , 特产所在人参选育品种、深加工研发齐头并进 , 成为吉林人参品牌的重头发力点 。
25年育种路
几代专家接续传承
2017年 , 特产所与久兴人参产业合作社共同成立实验基地 , 将已经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左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圃内 , 实验种植了20年的人参品种 , 移栽到合作社的参地上 。
张浩是现任特产所药用植物育种与利用团队首席科学家 , 从事种质资源评价和育种研究12年 , 他和团队沿着特产所前辈的足迹 , 继续培育优质的园参品种 。 在特产所的左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圃 , 有一个“宝库”——北方药用植物种质库 , 存有55种中药材的种质资源 , 其中来自我省长白山地区、韩国、朝鲜、俄罗斯等地的野生、人工培育、地方品种等人参种子样本3500余份 , 为人参种质资源保护和人参优良品种培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张浩告诉采访人员 , 特产所经过几代专家的努力 , 通过采用系统选育技术 , 最初从我省长白山区采集的人参种子开始培育 , 每一代选择4年生单支重大于100克、5年生单支重大于150克 , 主根长大于10厘米的优良个体 , 经过5代、25年的系统选育 , 才有了现在丰产优质的研究成果——中农特久兴1号 。
“最初我们并没有十足的把握 , 毕竟从实验苗圃中正式移栽到农田里 , 要经过一番检验和洗礼 。 ”张浩说 , 经过5年的潜心培育 , 显示结果发现 , 每年收获的人参产量高、质量好 , 出产的人参具有典型的长白山区域优势 , 具有适应性广、抗逆性强、丰产优质的特点 。
中农特久兴1号的成功选育 , 为我省人参种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良种源 , 将从源头和资源上 , 进一步推进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 , 推进高品质人参应用 。 目前 , 该品种已经进入准备申报阶段 。
锁定优良种源
5年采收单支重3两
10月20日 , 气温开始转凉 , 在九台区久兴人参综合产业专业合作社 , 农民们要赶在上冻前 , 将刚起出的3年人参移栽到已经平整好的坡地上 。 于家村位于丘陵地区 , 山谷间形成了独特的“小气候” , 比周边地区温暖 , 无霜期较长 , 适宜人参的生长 。 老孙已经在长白山地区种了20多年人参 , 以前采用的都是“伐林栽参” , 随着国家林地保护政策的相继出台 , 传统的长白山人参产区种植用地资源濒临耗尽 , 老孙就回到于家村 , 凭借多年人参种植经验 , 流转了适合人参生长的缓坡地带 , 经过整地、作畦 , 在九台区第一次种植了人参 。
- 志在为国多产粮
- 华胥大杏:以“杏”为媒铺开致富路
- 食管癌|食管癌:不少人误以为是咽炎!这4个症状,提前发现一个也好
- 看病时,医生为什么总让你先“拍个片子”?
- 立冬后中老年以滋阴养阳为主,补虚养身补气养血,品美味增抵抗力
- 为何结婚越久的男人越爱喝金戈双参露酒?以前不明白,现在才幡然醒悟!
- 活到70岁之后,为何没过几年就离世了?符合4种表现,长寿或可期
- 为何日本人不喜欢运动却能长寿?百岁老人一语道出真相,快学学
- 蔬菜|为了家人的安全,4种食物一定要先焯水再吃,别等去医院才后悔
- 桂枝|吃完达泊西汀,为什么没有效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