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专家亲力助农 禾花鱼“游”出深山( 二 )


“现在我们正在进行第二代禾花鱼新品种‘乳源2号’的繁育 , 计划用四五年时间来完成 , 品种特点是鱼骨特别软、生长均匀 , 口感更好的同时更有利于产业化推广 。 ”黄樟翰说 。
一笔经济账 , 荒地变良田
今年六七月份 , 乳源瑶族自治县乳城、洛阳、必背等7个镇陆续举办禾花鱼下田活动 , 向稻田投放“大桥石鲤”鱼苗 , 其中游溪镇累计发放255袋鱼苗 , 放养面积246亩 , 受益农户29户 。 驻镇工作队队员付胜书说 , “一袋鱼苗300尾 , 一亩投放一袋 , 每亩收益可达2000元 。 ”
大桥镇高海拔山区农田地块小、坡度大、零星分散 , 中大型农机无法作业 , 农田丢荒现象较为普遍 。 2014年之前 , 大桥镇的中冲、核桃山等地农田闲置率高达40% 。 以禾花鱼为代表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有效改变了这一现状 。 朱志伟说 , 禾花鱼是杂食性鱼类 , 以水稻落花和水中微生物、嫩草芽为食 , 鱼的排泄物可以用来肥田 , 稻、鱼共生 , 促进了化肥农药的减量化使用 , 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
2014年 , 在农业部门和珠江水产研究所的支持下 , 中冲富民蔬菜专业合作社开始组织农户开展标准化禾花鱼养殖示范 。 最初的100多亩示范基地效果明显 , 村民们放养禾花鱼的积极性大大提升 。
在示范区的带动下 , 中冲村家家户户开始养禾花鱼 , 曾经的贫困户稻田养鱼人均年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 。 周边村镇加入稻田养鱼的农户也越来越多 , 一些村民还把河滩、荒地和多年的弃耕地重新改造成水田 。
2017年11月 , 由中冲富民蔬菜专业合作社创建的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顺利通过国家农业部考核 。 2018年1月 , 该示范区成为广东省首个 , 也是目前全省唯一一个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 。
一条产业链 , 融合农文旅
去年6月 , 农业农村部发布公告 , 准予对“大桥石鲤”等186个产品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 “大桥石鲤”由此成为广东省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首个地理标志农产品、韶关市水产行业首个地理标志农产品 。
禾花鱼打出品牌 , 也为中冲村等石灰岩山区的乡村振兴发展聚拢了人气 。 朱志伟介绍 , 依托具有近2000年历史的西京古道和古道沿线观澜书院等旅游资源 , 当地自2017年起连续举办多届禾花鱼美食文化节 , “走西京古道、品大桥石鲤”的亲子活动 , 吸引游客不断慕名而来 。
今年3月 , 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出台推进预制菜产业发展相关政策 , 为预制菜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 乳源一家食品加工企业负责人表示 , 立足瑶乡特色菜 , 目前企业正加快研发以“大桥石鲤”为主的预制菜 , 助力农户持续增收 。
目前“大桥石鲤”只有在秋季稻收前才集中上市 , 产量较低、售价较高 , 不利于预制菜的打造 , 也限制了“大桥石鲤”产业规模化发展 。 黄樟翰认为 , 乳源“大桥石鲤”的未来应该实现“两条腿走路”:在高寒石灰岩山区 , 保留原有的耕作方式 , 吸引游客参与农旅、文旅活动 , 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在低海拔区域的稻田和鱼塘 , 发展规模化养殖 , 突破禾花鱼产量和上市时间的限制 , 降低塘口价格 。
乳源瑶族自治县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 接下来当地将建成2至3个“大桥石鲤”保种场 , 确保两年内鱼苗供应量达到3000万尾以上 , 还将打造“大桥石鲤”示范养殖基地 , 力争两年内实现养殖面积翻番 , 拓宽农户增收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