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医药推广到全世界、中医疗效是王道…钟南山、张伯礼们谈中医

把中医药推广到全世界、中医疗效是王道…钟南山、张伯礼们谈中医

文章图片

把中医药推广到全世界、中医疗效是王道…钟南山、张伯礼们谈中医

文章图片

把中医药推广到全世界、中医疗效是王道…钟南山、张伯礼们谈中医

文章图片

把中医药推广到全世界、中医疗效是王道…钟南山、张伯礼们谈中医

文章图片

把中医药推广到全世界、中医疗效是王道…钟南山、张伯礼们谈中医

中医的作用不可忽视 。 钟南山认为要中医药推广到全世界;张伯礼表示中医疗效就是王道 , 李兰娟说要注重中医知识产权保护……诸多院士表达了对中医药的认可 , 并在访谈中分享了中医发展的相关事项 。

来源:诊锁界综合
编辑:南翼
封面来源:豆包AI





中医药历史悠久 , 为中华民族的健康繁衍生息作出了重要贡献 。 在与疫病斗争的实践中 , 其防疫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逐步形成和完善 。 并在历史发展中 , 证明了中医药在治疗多种疾病方面能发挥积极作用 , 例如新中国成立后在乙脑、麻风、结核、手足口病、甲型 H1N1 流感等疾病的治疗中 , 以及在 2003 年抗击非典疫情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 , 都显示出了明显成效 ,
中医的作用不可忽视 。 钟南山认为要中医药推广到全世界;张伯礼表示中医疗效就是王道 , 李兰娟说要注重中医知识产权保护……诸多院士表达了对中医药的认可 , 并在访谈中分享了中医发展的相关事项 , 以下为公开访谈实录节选 。
【把中医药推广到全世界、中医疗效是王道…钟南山、张伯礼们谈中医】


钟南山:把中医药推广到全世界


呼吸内科学专家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 投身呼吸系统疾病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60余年 , 领衔团队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病相关研究 , 主张用循证医学的方法来推进中西医结合 。

我从事了60多年的临床工作 , 对于中医也在不断学习 。 尤其是经历“非典”防治以后 , 我从中医防治流感的临床体会出发 , 认识到需要发挥国家战略优势 , 以独特的医疗思路、模式、方法和要领 , 把我国的中医药推广到全世界 。
在对抗“非典”等疾病的这些年里 , 我一直重点关注防治流感的问题 。 什么是科学?有疗效就是科学 。 什么是有疗效?必须注重医学的转化和研究 , 研究结果必须转化到临床 , 观察是否有疗效 。
循证医学在转化医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 转化医学最早的模式是先研究药物(或化合物)的作用机制 , 再开展动物实验、临床试验 , 后来强调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双向转化 。 中医的临床医学实践和研究模式 , 走的不完全是这条路 。 中医有大量经验医学的积累 , 因此应在现代医学方法指导下走向循证医学 , 通过转化医学产出具有循证医学依据的药物及方法 。
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曾进行过一项板蓝根随机、双盲、双模拟对照试验 。 研究显示 , 板蓝根具有抗流感作用 。 我认为 , 要通过在中药化学和病毒学之间搭建桥梁 , 加速研发抗流感病毒的候选中药新药 。

张伯礼:听到对中医的质疑时 , 不用反驳 , 疗效就是最好的证明
中国工程院院士 , 全国名中医 , 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科带头人 ,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代表性传承人 。 张仲景国医大学(筹建)学科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 , 张仲景实验室(筹)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 。

听到对中医的质疑时 , 我觉得不用反驳 , 疗效就是最好的证明 。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健康维护 , 它的疗效是不容置疑的 , 尤其是对慢性病、重大疾病、老年病等 , 当然还有疫病 。 国家相关部门也在加强相关研究的资助支持 , 希望把中医药的治病原理讲得更清楚 。
虽然有病人质疑中医 , 但我们还是把他们的病治好了 , 这是最重要的 。 就算想质疑中医 , 也得先活着才能质疑 , 对吧?
张伯礼认为 , 在后疫情时代 , 中医应趁势而上 , 让更多人接受并喜欢中医 。 同时 , 总结好中医抗疫的经验 , 在传染病防治方面建立制度 , 以便在日后面临其他传染病时可以让中医第一时间参与应对 , 发挥中医药的特点 。 “很多传染病都是新发的 , 这时没有疫苗 , 没有特效药 。 但中医有有效方案 , 可以为患者救治争得先机 。 这次的疫情就证明了这一点 , 这几千年的抗疫经验都是如此 。 ”

黄璐琦:不要以西医的标准来审视中医药
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 。 从事中药资源学与分子生药学研究 。 提出和发展了“分子生药学”学科 , 揭示和阐明了道地药材形成理论 , 建立珍稀濒危常用中药资源五种保护模式 , 组织实施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 , 摸清我国中药资源本底 。

中医药的发展存在这样一个问题 , 就是或多或少以西医药为标准来审视中医药 , 认为西医代表的是“科学” , “科学”就是终极真理 , 对跟科学“不符”的东西 , 要么回避 , 要么就牵强附会地阐释其内涵的科学性 。 要知道 , 在西医传入中国之前 , 中医药有自己的发展轨迹 。 所以要正确认识中医 , 必须摆脱这种以西医为镜像的思维模式 , 从中医药发展内在的角度来进行“中医药的研究” , 而不是“研究中医药” 。
另外 , 中医药的社会性和实践性说明:中医药发展是实践第一 , 临床实践是中医药发展的源泉;中医药实践以个体化为特征 , 它的形成与中国传统社会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经济结构密切相关;中医药实践的个体化特征 , 导致了行业保密风气的产生 , 也使中医药知识的传授以师承形式为主;中医药的诊疗模式以门诊为主 , 这是由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组织方式所决定的 , 缺乏“效率医疗”的基壤 。

李兰娟:要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
中国工程院院士 , 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 。 主要从事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学研究 。

许多药我们都是国外进口 , 但唯一的中医药我们是出口 , 所以我们要把握中医药这个伟大宝库的资源 , 通过现代化的手段挖掘以后 , 把中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下来 , 包括我们当前微生态的理论 , 就是中医的“扶正祛邪”理论 。 中医药有几千年来积累的丰富经验 , 所以许多有中医药系统的、症体的理论能够解释现代科学当中不能解释的理论 。 针灸用解剖的神经系统理论很难解释 , 产生的效应对全身有强壮作用 。 现代化信息时代的到来 , 我相信未来会使我们中医药有更大的突破 。

王振义:中医药研究要三步走


中国工程院院士、内科血液学专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 在国际上首先倡导并成功应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 他关注并重视中医药在白血病诊疗中的独特作用 , 和学生陈竺、陈赛娟等与哈尔滨医科大学张亭栋教授团队合作 , 引入中药砒霜 , 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成为首个可被治愈的白血病 。

一个中药的有效成分到底是什么?一定要搞清楚 。 有人认为中药就是中药 , 不应该把它研究分析得那么细 。 果真是这样吗?
很多人知道屠呦呦研究员关于青蒿素的研究 , 过程是怎样的呢?以前 , 我国一些疟疾多发地区的老百姓在染病后会用中药青蒿来治 , 发现效果不错 。 这就是中医药研究的第一步:要确信有效 。
这种治疗经验被古代的中医记录下来 , 医药科技工作者关注到相关记载后就对青蒿进行了研究 , 用乙醚低温提取出青蒿素 , 并且弄清楚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 。 这是中医药研究的第二步:找到有效成分 , 甚至进一步弄清楚作用机制 。 我认为 , 现在中医药研究就应该走这样的路 。

韩济生:针灸乃至中医的机制内涵仍不清晰
神经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 首次用现代科学方法向世界阐释针灸科学内涵 , 在针刺镇痛的神经化学机理研究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 推动了中国神经科学的发展 , 并在祖国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之间架起一座双向交流的桥梁 。

按传统中医理论的说法 , 针灸的作用是调理气血 。 气血、阴阳、五行等这一套中医名词 , 外国人是听不懂的 。 我在科研实践中不去探究这些理论概念 , 而是从阐释科学事实入手来做研究 。

无论中医、西医 , 其目的都是将机体从疾病态转化为健康态 , 相关技术方法作用于机体发挥治疗效应时必然引起某些变化 , 这些变化就是科学事实 。 只要将这些变化说明白、讲清楚 , 就诠释出了这种疗法的科学内涵 。
针灸乃至中医能传承上千年 , 肯定是有疗效支撑的 。 但是谈到机制 , 以现代科学的视角看 , 还是一个“黑箱” 。 这些年我们做出了一些成绩 , 但其实走过的每一步都是在崎岖小道上的摸索 。 有些问题是在困惑了多年后豁然开朗的 , 还有一些问题已存在多年 , 至今仍未得到解释 。 所以 , “黑箱”只是变白了一些 , 但没有完全清晰地展现其机制内涵 。 这也正说明了针灸乃至中医这门祖先传下来的学问极其博大精深 。
我本人在针灸研究方面也是有短板的 。 我没有专门学习和研究过针灸理论 , 也没有专门搞过中西医结合 , 对于经络是不是独立存在持存疑态度 。 但做研究要实事求是 , 有几分事实说几分话 , 不要轻易去维护或否认某个理论 。 只能说 , 以我们现在的科研成绩仍然没有将针灸的机制搞得非常透彻 , 还有“揭不尽的谜底” , 也正是这些神秘的问号构成了科研思路的源泉 , 激励着科研工作者永远向前 。


结语:中医 , 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 , 拥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 然而 , 在现代社会 , 中医的发展却面临着诸多挑战 , 任重而道远 。 一方面 , 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一些人眼中仍存在争议 , 需要通过更严谨的科学研究和临床试验来证明其价值 。 另一方面 , 中医人才的培养体系尚需完善 , 既要传承经典 , 又要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和技术 , 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中医人才 。 同时 , 中医在国际上的传播和认可也有待加强 , 需要跨越文化差异和法规障碍 。
但在相关政策的不断出台下 , 中医在疾病预防、康复治疗等领域的优势愈发凸显 , 众多中医科研成果涌现 , 中医走向世界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 。 我们相信 , 不久的将来 , 中医前景必将越发广阔、越发光明 。


/ END /
// 本文来源:诊锁界综合
? 慎重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学习交流 , 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本文图中图片基于CC0协议 , 已获取授权 , 如有疑问请联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