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咳、百日咳、顽痰久咳、肠燥便秘,一个奇效方,对证用药效果好

干咳、百日咳、顽痰久咳、肠燥便秘,一个奇效方,对证用药效果好

文章图片

干咳、百日咳、顽痰久咳、肠燥便秘,一个奇效方,对证用药效果好

在古代 , 有许多人对秋天是不太喜爱的 , 比如古代大名鼎鼎的宋玉曾说 , “悲哉 , 秋之为气也” , 所以刘禹锡也感叹 , “自古逢秋悲寂寥” 。 但是秋季也有美不胜收的一面 , 比如“万山红遍 , 层林尽染” , “霜叶红于二月花” 。 然而 , 秋天的干燥之气 , 不仅仅会让人体皮肤干燥 , 也会让人生病 。 而秋天感受燥邪 , 又要区分温燥与凉燥的不同 , 初秋时节 , 仍有伏暑之气 , 所感燥邪为温燥 , 而深秋时节 , 却有冬凛之寒气 , 所感燥邪为凉燥 。 温燥凉燥理法方药各不相同 , 而温燥 , 首选桑杏汤 。
桑杏汤是清代名医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的一个经典名方 , 全方由“桑叶一钱 , 杏仁一钱五分 , 沙参二钱 , 象贝一钱 , 香豉一钱 , 栀皮一钱 , 梨皮一钱”等中药组成 。 原方的煎服方法是 , 将这些中药用水二杯 , 煎去一杯 , 顿服 , 如果病情较重 , 则“再作服” 。 一般来说 , 桑杏汤的方剂都是一次一方 , 并不是一个方子喝三次 。 现代临床中 , 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剂量 , 水煎服 , 一日三次 。
桑杏汤的主要功效是“辛凉清宣 , 润肺化痰” , 主要适用于外感温燥证 。 在临床上 , 温燥究竟有哪些临床表现呢?一般来说 , 主要有头痛 , 微恶风寒 , 身热不甚 , 干咳无痰 , 或者痰少而黏 , 口渴、咽干、鼻燥等症状 , 舌脉方面主要以舌红 , 舌苔薄白而干 , 脉浮数而右脉大为特征 。 这里尤其需要记住几个点 , 那就是痰少而黏稠 , 口渴、咽干、鼻燥 , 这是症状的典型 , 而舌脉的典型 , 就是脉浮而数 , 且右手脉大 。 抓住症状和舌脉的核心 , 对于辨别使用桑杏汤大有益处 。

在《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中 , 唯独遗漏了燥邪的病机 , 所以导致有些医家认为“六气之中 , 惟燥不为病” , 直到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补充了燥邪病机 , 但对于秋燥之病 , 一直到明末清初的医学家喻嘉言首创秋燥 , 并创造了“清燥救肺汤” , 之后叶天士提出“燥气化火”之说 , 吴鞠通接过喻嘉言、叶天士的燥病脉络 , 对于秋燥轻症 , 创造了桑杏汤 。
桑杏汤虽然脱胎于清燥救肺汤 , 但是却变得更加轻灵 , 因此也比较适合秋燥轻症 。 在秋季的上半场 , 还未曾有“秋风扫落叶” , 苍茫大地 , 依然是一片烈日炎炎 , 因此这个时候感受燥邪 , 通常带着温热之意 , 所以 , 在这个时段的秋燥 , 被称之为温燥 。 而桑杏汤是吴鞠通专为温燥而设 , 专治温燥初起、邪在卫分的轻证 , 而温燥的重症 , 则需要使用清燥救肺汤了 。
对于桑杏汤在临床使用的时候 , 如果出现相应的兼变证 , 也需要进行加减化裁 。 如果表邪郁闭较重 , 出现恶寒无汗 , 发热等症状 , 可以加荆芥、薄荷等中药 , 来增强疏表发汗的作用;如果咽干咽痛 , 可加牛蒡子、桔梗等中药 , 来增强清利咽喉的作用;如果鼻衄的话 , 可加白茅根、旱莲草等中药 , 来增强凉血止血的作用;如果皮肤干燥 , 口渴较甚 , 可加芦根、天花粉等中药 , 来增强清热生津的作用;如果痰多黏稠 , 可加瓜蒌子、胆南星、竹茹或竹沥 , 来增强清热化痰的作用;如果扁桃体红肿 , 可加马勃、连翘、板蓝根 , 来增强利咽消肿的作用;如果肺阴亏耗 , 口燥咽干 , 可加麦冬、天花粉 , 来增强润燥止渴的作用 。

桑杏汤的药物组成也颇有特色 , 那么 , 桑杏汤方中诸药就有又有哪些奇妙之处呢?还得从全方配伍说起 。 全方以桑叶、杏仁为君药 , 其中桑叶辛凉芳香、性兼甘润 , 疏风解热 , 去燥清肺 , 杏仁苦辛而润 , 主要起到宣肃肺气 , 润燥止咳的作用 。 以淡豆豉、象贝母为臣药 , 其中淡豆豉发汗解表 , 贝母润肺开泄、化痰止咳 。 以沙参、梨皮、栀子皮为佐药 , 其中沙参养阴生津、润肺止咳 , 梨皮益阴降火、生津润肺 , 栀子皮清泄肺热、专清表热 。 全方七味中药 , 共同起到轻宣凉润的妙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