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新型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二 )


三是心理健康服务存在过度商业化的倾向 。 各种各样的收费培训项目非常多 , 但高质量的心理咨询服务供应却是不足的 。
四是心理健康服务的职业激励不足 。 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缺乏职业保障 , 社会形象模糊 。
要规范心理健康服务 , 关键是规范两种服务形态 , 即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 这需要从管理制度、技术规范以及经费保障几个方面入手 。
2017年《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出台之后 , 明确要求逐步将心理健康服务人才纳入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和管理体系中 。 2018年 , 国家10个部门启动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试点工作 , 对心理咨询人员的培训以及专业的教育背景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
这个专业先要有明确的功能定位 , 然后要有一个完整的学历教育体系 , 从本科开始 , 到研究生 , 再到毕业后的继续教育 。 相关人员取得本科及以上学历以后 , 还要完成专业的实习实践 , 取得从业资格 。 并且 , 还要加强对执业机构和人员的监督管理 , 持续改善服务质量 。
上海已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一些探索 , 主要思路一是建章立制 , 通过修订地方规范、制定中长期规划以及管理办法、技术标准等 , 将心理咨询为代表的心理健康服务纳入规范化的专业技术服务范畴 , 完成了对专业人员从规范化培训到实习考核、注册登记、从业监管的一整套管理制度设计 , 目前正有序推进落实 。 二是广泛开展社会动员 , 在卫生健康部门指导下 , 通过行业协会开展自律管理 , 并吸引各种社会资源关注和投入心理健康服务 。 三是在总结评估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政策保障 , 使该领域能健康可持续发展 。
对于全国范围内的心理健康服务规范 , 有三点建议:
第一 , 专家、专业团体要跟相关部门合作 , 推进完善相关制度和法律 , 尤其是要将心理咨询纳入专业技术的职业资格目录中 , 为其在全国开展统一的规范化培训与职业资格鉴定奠定政策基础 。
第二 , 专业机构间要通力合作 , 尽快制定全国统一的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 , 包括培训考核的大纲和教程等 , 同时建立教学培训队伍和业务实践的基地 。 一旦在立法或政策上取得突破 , 便能及时落地实施 。
第三 , 专业机构和从业人员需要持续提升职业胜任力 , 共同维护行业的形象和声誉 。
完善社区精神卫生防治网络和服务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党委副书记蔡军:
无论是精神疾病还是心理行为问题 , 整体患病率是比较高的 , 严重精神障碍造成的疾病负担也比较重 。
上海精神卫生医疗资源在全国算是比较好的 , 实际开放床位近1.6万张 , 但是上海目前的常住人口是2400多万 , 相对人口来说 , 精神卫生医疗资源还是匮乏的 。 由于90%的患者在社区生活 , 所以社区精神疾病的防治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 , 尤其是部分患者有肇事行为 , 对社会和谐稳定造成一定影响 。 还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不认为自己有疾病 , 没有接受相应的规范治疗 。
2013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把社区列入精神康复体系中 , 主要是希望在社区形成一个比较合理、专业的精神卫生服务网络 , 能够在社区开展包括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随访、康复和管理以及其他精神疾病的筛查等 。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质量的提高 , 一方面需要有精神专业人才服务社区 , 另一方面需要落实健康管理的社区责任 , 让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
上海大约从2008年开始在全市200多个街道建立了社区康复机构 , 为社区患者提供康复训练场所和康复服务 。 但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不是仅仅依靠医疗卫生部门就能够完成的 , 需要包括民政等部门的措施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