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新型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构建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新型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文章图片
2020年6月 , 上海市提出构建有关部门、社会、家庭、个人协同共建 , 覆盖全人群和生命周期 , 能有效支撑公众自主管理心理健康的新型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
围绕这一目标 , 作为全国规模最大、业务种类最全、领衔学科最多的精神卫生机构 ,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
近日 , 由健康报社主办、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承办 , 晖致医药有限公司公益支持的“健康精英汇——打造精神医学高地精英研讨会”第二场在线上召开 。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领导班子成员再次走进直播间 , 就心理健康服务的规范化管理、精神卫生三级防治网络建设、互联网医疗等话题分享了各自的经验和思考 。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共卫生医疗管理处
处长黄欣:
精神卫生服务在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当中 , 可以说是弱项中的弱项 , 短板中的短板 。 这些年状况虽然有所改善 , 但精神卫生资源分布不均 , 服务能力和人才供给不足 , 基础设施比较老旧 , 技术水平与其他专科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的现象依然存在 。
构建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新型精神卫生服务体系】解决上面这些问题的着力点是要提升医疗服务供给能力 。 这在去年七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完善精神专科医疗服务的意见》里面给出了初步答案 。
现在全国有部分县、市仍没有精神专科服务 。 基于这样的情况 , 我们提出 , 原则上 , 每个省会城市、常住人口超过300万的地级市 , 设置1所精神专科医院或者依托综合医院设置精神专科和病房;常住人口超过30万的县 , 至少有1所县级公立医院设置精神科病房;常住人口30万以下的县 , 至少有1所县级公立医院设置精神心理门诊;加强县(区)级精神专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 , 填补部分县(区)精神专科医疗服务空白;持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精神卫生服务能力 , 在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开设精神心理门诊 。
我国计划到2025年培养一批新的精神科医师 , 让精神科医师的数量达到5.6万名 , 每10万人有4名精神科医师 。 另外 , 要对现有的医师进行培训 , 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 , 还要通过对现有其他专科医师加注职业资格的方式 , 赋予他们从事精神卫生医疗服务的资格 。
扩大精神卫生医疗服务供给 , 除了从源头上解决资源和人才队伍不足以外 , 还要提升核心医疗服务能力 , 逐步实现规范化诊疗 , 狠抓医疗质量 , 加强学科建设 , 推广新技术 , 不断提高患者满意度和医务人员的满意度 。
从调查来看 , 精神和心理相关疾病患者满意度在逐年提升 , 但是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提升不明显 。 未来在职称晋升、评优评先时 , 要充分考虑精神科工作特点和技术劳务价值 , 向精神科一线医务人员适度倾斜 , 为精神科医务人员提供良好的学习、工作条件 , 缓解医务人员压力 , 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
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规范化建设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党委书记谢斌:
我国处在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期 , 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巨大 , 但其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和管理能力滞后 ,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心理健康服务中 , 需求最大的心理咨询服务目前存在管理缺失问题:服务定位不清 , 管理部门未明 , 管理规范、技术标准不健全 。
二是心理健康服务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 。 比如大学本科没有心理咨询或者心理治疗的专业设计 , “临床心理学”这个专业也是近几年在个别院校刚刚开展起来 。 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的职业发展通道不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