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逐步发展 守住生命最后一道防线

随着本轮疫情得到控制 , 连日来不少地区都放宽了对上海的防疫政策 。 在持续三个月的大上海保卫战当中 , 重症医学团队始终坚守在新冠重症患者救治的主战场 。 那这支医疗特种兵是如何提高治愈率 , 降低病亡率的 , 如何进一步地推动我市重症医学学科建设的呢?本期大咖说我们有幸邀请到了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的副院长李颖川 , 请他来和我们谈谈他对重症医学的理解 。
【培养体系逐渐形成重症医学未来可期】
主持人张译心:李院长 , 我们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 就是很多重症医学学科背景的专家其实是来自于不同背景的 , 像您以前是麻醉专业的 , 还有一些专家有外科的、急救的、呼吸的等等 , 这是为什么呢?
李颖川院长:这个就涉及到重症医学科的发展 , 实际上中国的重症医学起步还算比较早 , 但是重症医学科真正得到发展是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 。 它不像心内科、神经内科、呼吸科这种专科 , 是传统学科 , 围绕一个器官发展了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 。 从2009年开始算 , 到现在也就十几年的时间 。
它不是一个传统学科 , 就没有一个传统的系列去培养 。 所以重症医学科的医生背景可以来自于不同的学科——内科、外科、甚至儿科 , 儿科重症也是比较多的 。 实际上我本人刚毕业是在急诊科工作 , 我在中山医院的急诊科工作了也有九年的时间 。 在急诊科工作的过程当中 , 我对重症的救治是有浓厚兴趣的 。 后来为了读研究生 , 我去读了麻醉科的研究生 , 而且读的是心脏麻醉的方向 , 可以说是难度比较高的一类麻醉 。 它很讲究器官功能的维护、血流动、血维护 , 这就是我们重症医学核心的一些内容 。 我经常跟大家开玩笑说如果按照中国传统练武功 , 内功、外功和毒功 。 内科是内功 , 外科是外功 , 麻醉科是毒功 。 我练了内功和毒功就没练外功 。
外科医生转做重症也有 , 但是如果转做重症 , 他就不做手术了 , 他的优势就是动手能力强 , 基本上整个背景就是这么一个形式 。 所以从2009年到现在十几年的时间 , 已经发展很快了 。 在2020年新冠重症肺炎救治之后 , 国家也意识到了重症医学的重要性 , 很快就批准了很多的重症医学的归培体系 。 所以我相信过个五、六年之后 , 或者六、七年 , 最晚十年之后 , 所有重症医学的医生背景应该都是从重症医学这个系列出来的 。
【多学科联合诊治综合解决病患问题】
主持人张译心:那可能大家也很关心像重症医学科它主要是治疗哪些疾病?它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还是需要和医院的多学科进行配合呢?
李颖川院长:首先我的观点是它是一个独立的学科 。 这个学科有它的特点和优势所在 。 但是它又是一个平台学科 , 需要和各个专科合作 。 所以前一段时间 , 一些学术交流都是让我谈一谈关于重症医学科和重症医生的定位问题 。 2016年 , 我从美国回来 。 在2017年的时候我在六院领导的支持下组建重症医学科 。 当时组建重症医学科的时候 , 上海的很多重症医学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的医院还没有独立建科 , 所以它是一个独立的科室 。
我在医院以及学术交流中的观点就是重症医生是院内重症患者救治的特种兵 。 特种兵就是说十八般武艺他都要会 , 而且很多武艺他还要都很精通 , 要非常快进入应急状态 。 就像突然间有这么一场战争 , 有一个患者需要救治 , 就需要重症医生像应急反应部队一样马上根据判断使用技术去解决问题 。
对于重症医学科 , 我另外一个观点是院内重症患者的救治需要MDT , 也就是多学科合作的平台 。 就像我前面说的 , 有很多专科像神经科、心脏科、呼吸科这些传统专科也有它的重症 , 但是它相对比较局限于一个单一的器官 。 目前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 , 人口老龄化 , 他不可能单一器官出现问题 , 所以就需要综合地去救治 。 单独的一个专科是做不了这件事的 , 有些病人比如说手术病人他没有机会去转运到手术室去开刀 , 那么我们只能在重症监护病房里由重症医生使他维持稳定 , 让手术医生 , 介入医生或内镜医生在床旁先解决问题 , 稳定住了再做进一步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