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逐步发展 守住生命最后一道防线( 二 )


在这次新冠救治中 , 我们也收过一个心梗的男性需要去支架解决问题 。 但是他的肺、呼吸和心脏的恢复时间都不好 , 所以就需要重症医学科在密切监护的情况下 , 把他机体内功能或稳态给调节好 , 使他有机会去做进一步的手术 。 因为重症医学科的医生不可能什么都会 , 我觉得这很少 。
【早判断早干预避免疾病重症化】
主持人张译心:在这次大上海保卫战当中 , 我们也知道您是全程奋战在了第一线 , 您去了方仓医院、定点医院、公共卫生中心 。 从您的一线经验来看 , 降低重症率和病亡率的关键是什么?
李颖川院长:如果单指新冠肺炎来说 , 从2020年到2022年 , 我每次都是要到建筑工位去救治重症患者 , 所以一方面也体现了技术的水平 , 另外也体现了上级主管部门对我的信任 。
我始终秉承一个观点就是早判断早干预 。 如果是新冠重症的病人 , 在从普通型转为重型的这个过程中 , 不能等他转到我是个医生我都知道他是重型的时候再救治 , 这样就会非常困难 。 而是在早期 , 通过指标的判断或是细致入微的观察 , 医生发现他是一个重症倾向化的患者 , 应该早点将其转到监护条件下采取措施 , 避免疾病进一步发展 。
从新冠以来 , 老百姓都知道ECMO(体外膜肺氧合)了 , 这个设备是个好设备 。 但是我始终秉持的观点就是能不上ECMO就尽量不上ECMO 。 如果医生早期能处理掉问题 , 不用ECMO , 一方面是节省医疗资源 , 另一方面患者的康复期会加快 , 因为他的生活质量会提高 。 当然ECMO在关键时候也应该是要上的 。
早判断早干预不光是指新冠重症肺炎 。 我原来在六院工作的时候 , 我有时会发现有的病人转过来已经很重了 。 我要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把他救过来 , 甚至有时候觉得很可惜 。 如果能早到两个小时 , 我就能把他救回来了 。 我经常会做的一件事就是和外科医生沟通 , 告诉他在这种情况下就要转过来叫我看这个病人 。 我也会教育相应的非重症医生 , 告诉他在什么情况下 , 要早期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
有些人觉得重症患者收得越多 , 越体现医生的水平 。 我的观点就是最好能够提前干预掉 。 而不是说这个病人到我这里 , 需要我要花很多的武器把他救过来才体现我的水平 。 因为只要有一个复杂的医疗措施 , 就需要占用医疗资源 , 上的仪器设备越多 , 用的药物越多 , 占用的医疗资源就越多 , 就会有可能耽误另一位患者的治疗 。 所以我觉得重症医学科是一个很重要的学科 , 但是“早干预早发现早诊治”的理念一定要贯彻 。
【合理分配医疗力量治疗繁杂基础疾病】
主持人张译心:在这次大上海保卫战中 , 从重症医学角度来说 , 你有哪些具体的感受和体会呢?
李颖川院长:我一开始是临时被安排任务带队去方舱的 , 任务非常得紧急 。 实际上我带队去新国博方舱的时候 , 那里面正在建设 , 但是两三天后就要开仓收病人 。 收治的感染患者包括老年人和小孩 。 我们负责的两个舱里的老年人中 , 年纪最大的应该是有八十几岁还是九十岁 。
同时也有一些可能有基础疾病的病人被收进来 。 整体来说 , 我们时间很短 , 在病人收满三千个之后就转战到公卫中心去了 。 在这三千个病人中也就一两个我们觉得是有问题 , 需要转到定点医院 。 但是到了公卫之后 , 我发现这次救治的特点是老年人重症非常多 , 而且救治的难度也非常高 。 我们上海实际上从2020年开始就有一个很好的机制 , 就是说上海从市的层面组建了世纪专家的团队去针对每一个重症新冠肺炎患者进行讨论 , 制定个体化的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