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逐步发展 守住生命最后一道防线( 三 )


那么这次又扩展了重症救治专家的人员 。 因为这次老年人多 , 基础疾病非常多 , 靠原来这些专家是没有办法完全解决的 , 就需要我们创造条件把病人稳下来 , 各个专科专家来提出意见和建议 。 如果突然这个病人消化道出血了 , 我们就要请内镜医生到床旁给他做内镜下的止血 。 如果内镜下止血做不了 , 我们还要把他转运到这个介入手术室或者DSA手术室去给他做介入下的止血 。 包括前面提到的那个心梗病人 , 我们要在创造条件稳住疾病的情况下做好预案 。 然后在专家的意见下 , 我们十院心内科的专业团队去给他做支架 , 解决他的冠脉问题 。
重症医学逐步发展 守住生命最后一道防线
文章图片
因为这次的特点就是大家都知道的老年人多 , 基础疾病多 。 医生不仅仅要处理新冠肺炎本身造成的肺的问题 , 还要处理他可能的基础疾病的变化 , 包括脑血管的问题、心脏问题、糖尿病、肾脏问题 , 甚至病人肝功能不全的问题 , 以及外科问题 。 有一个病人是转过来之后 , 我们判断这个人肚子里有问题 , 然后紧急请外科专家来会诊 。 当天就进去开刀 , 做手术解决他的问题 。 还有一个病人在救治过程中 , 我们在床旁给他做的手术 。
另外一个感触就是上海综合ICU的医生力量和护理力量还是不够 , 那么我们就不可能再调动很多的重症医生或者专业医生到公共卫生中心来 。 我本身带进去的医生里面 , 只有三分之一是搞急重症的 , 其它医生是各个专科内科的 。 我还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医疗力量合理分配 , 教会他们一些重症基础的东西 , 包括进一步的救治措施 。
还有一个体会就是护理也同样重要 。 我们这次派的护理中重症护理占的比例还可以 。 除了我们自己十院派进去的人 , 肺科医院、胸科医院还有市一都派了一些人员进来 。 我要求的是急重症的医生 , 但是实在是没有 , 往往都是专科医生 , 呼吸科的医生、心脏科的医生 。 这个时候就需要针对医生团队每一个人的特点 , 给他安排不同类型的重症患者 , 还要让他们能够达到重症救治质量的要求 。
在这次重症救治之后 , 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上级主管卫健委也会意识到应该要加快重症医学医生 , 尤其是综合ICU重症医生的培养 。 事实上 , 上海ICU的床位整体是欠缺的 , 所以也可能会增加一些重症监护的床位 , 在必要的时候能够马上解决问题 。
【上海发展起步晚发挥优势补不足】
主持人张译心:像您在六院和十院都是负责重症医学科的 , 那现在上海的重症医学发展的现状是怎么样的?有哪些优势 , 又有哪些不足的地方?
李颖川院长:上海重症医学的发展还是比较早的 , 但是上海有它的优势和缺陷所在 。 目前来说 , 上海重症在全国的影响力并不是很大 , 有可能是因为上海的从业背景是比较杂 。 即使是2009年之后 , 国家比较重视重症医学科的发展 , 其发展进入快车道 , 上海的发展始终偏慢一点 。 虽然ICU这么一个病房或者专业已经设置了很多年 , 但是真正独立成为一个学科 , 把它作为一个学科去发展的时间也就可能十年不到 。 而全国尤其是北京、江苏、北方的城市或省份可能在2008年、2009年之后就快速发展 。
上海有它的底蕴 , 它的ICU时间很长了 , 技术也不欠缺 , 但是因为真正独立成科的发展时间比较短 , 不同医院重症医学科监护病房的医生水平、护理的质量、护士的水平都是不太一样的 。 我相信经过这一次的上海疫情 , 包括实际上从2020年之后 , 上海就开始重视这个事情 。 我们的一些单独的质控中心也成立出来 , 以前都是合在一起的质控中心 。 一个很大的医院要发展一些高精尖的技术或者要开一些比较复杂的大手术 , 如果它的重症监护或者重症医学的水平不够 , 就开展不了 , 或者开展了但是病人的预后或结局也不好 。 上海的欠缺可能就是以前背景太多 , 发展的历程相对比较复杂 。 但好处在于上海比较谦虚 , 比较认真 。 一旦认真地要去做这件事 , 我相信它发展会很快 , 因为上海整体的医疗水平是很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