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逐步发展 守住生命最后一道防线( 四 )


【护理培训不容小觑大众需对ICU改观】
主持人张译心:那您觉得重症医学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需要突破哪些瓶颈可以进一步地推动上海重症医学学科建设和发展呢?
李颖川院长:目前 , 重症医学的发展应该是朝做大综合ICU的方向去做 。 因为现在每家医院每个专科有自己的专科ICU , 如果这个学科要发展 , 它首先要有一定的体量和从业人员 。 以往,国家是有要求的 , 比如说一个医院ICU床位数应该是总床位数的2%到5% , 现在要提到5%到10% 。 但问题是总床位数的5%可能是把全面各个专科的ICU加起来去算了 。 所以我跟主管提的意见就是在以后比例提高到10%到20% , 其中至少50%应该是综合ICU的床位 。 如果按比例来算 , 就会发现综合ICU的医生太少了 。 没有足够的床位 , 它就支撑不了足够的学科发展 , 也支撑不了足够的医生招募和培训培养 。
重症医学的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 医生不会24小时在病人身边呆着的 , 而护理人员是24小时在病人身边呆着的 , 所以他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患者的预后或者是患者恢复的快慢 。 包括我在六院和十院的时候 , 我都提出来要做一个大的重症医学专业护理团队 , 也就是说这些护理在不同的监护病房里面要得到统一的培训和考核 , 然后在不同的ICU之间去轮转 , 让这些护理人员有高质量的重症护理技能 。
普通病房的护理可能就是发药、打针 。 而重症护理还要包括患者体位的摆放、痰液吸引 , 还要能够初步判断呼吸机跟病患的状态到底如何 。 因为如果护理人员不能判断 , 等到医生发现这个病人情况不好了 , 可能就晚了 。 另外重症护理的工作还包括这次新冠肺炎救治过程中专家始终强调的俯位通气 。
我这次带队到公卫中心去救治的患者应该是整个上海最重的 。 我们以往认为重症病人肺不好 , 他俯位趴12个小时到16个小时就行了 。 但是我在公卫中心时 , 有很多专家在和我讨论为什么要趴这么长时间 。 我在公卫中心的重症病人中很多要执行至少要24小时的俯位 , 甚至最长的要到80个小时 。 因为各种管道从前面放进去的 , 就需要保证病人趴着的时候管道没问题 , 所以这对护理的要求就很高 。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些病人不像正常人可以随便翻身 , 俯卧时他们是不能自己活动的 , 这时就需要训练有素的护理人员去帮他翻身 , 在这个过程当中不能出意外 。 如果这个病人上了ECMO之后还要翻身 , 那对护理的要求就更高 。
以前我在六院做重症医学科主任的时候 , 护士长始终说我整天在忽悠她 。 因为我认为护理工作的重要程度是不比医疗工作重要程度差的 , 甚至更加重要 。 如果治疗过程中没有很好的护理来贯彻 , 有时一个病人之前还挺好 , 过了两个小时或者过了一个班他不行了 。 这可能就是护理出问题了 。 在国外 , 重症护理的护士是比普通病房的护士级别更高的 。 重症护士甚至有初步的处方权或者初步的处置权利 。 医生的培养周期毕竟是很长的 , 现在护士也需要本科毕业 , 甚至研究生毕业 , 培养周期也比较长了 , 但是一个好重症护士的培养周期更长 。
第三点是我从2017年组建重症医学科开始就一直灌输的观点 , 在上海市医学会百年科普丛书中一本我是副主编的ICU重症分册 , 叫《揭开ICU的神秘面纱》 , 里面也有提到 , 就是绝大多数人肯定不愿意进ICU , 他们认为进去之后就意味着可能有生命危险 , 第二意味着价格高昂 。 但实际上 , 上海的收费比周边都便宜 , 政府真的是在贴钱做这件事 。
另外 , 进重症监护病房不代表病人马上不行了 , 而是代表着他会在一个比较安全的环境中度过危险期 。 所以现在一些大手术往往都需要病人在术后进ICU做监护 。 同时也是为了早发现早干预 , 如果病人在大手术后转去普通病房 , 发现重症后再转到ICU , 救治成功率就比较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