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老年抑郁寒流( 三 )


有一些老年抑郁症患者发病的诱因是家庭失和 , 与子女关系紧张 , 而在另一些家庭里 , 尤其在华人重视家庭的气氛之下 , 子女会把老人当做孩子照顾起来 , 要为他们的病负责 。
随之而来的是 , 一些子女会向老人灌输自己对抑郁症的认识 , 但老人并不接受 。 姜楠表示 , 如果情况严重 , 第一要引导老人去就医 , 如果需要药物治疗要遵循医嘱;平时更倡导鼓励他们走出门 , 感受不同的乐趣 , 让有抑郁倾向的人有动力改变 。
即便是同龄伴侣之间的沟通 , 也可能隔着一堵墙 。 齐志明记得 , 从前 , 自己的妻子时不时说自己一晚没睡 , 很痛苦 , 可是 , 自己明明看见她睡了五六个小时——他会把她的睡相拍下来 , 放给她看 。
陈慧娣看了 , 只是笑笑 , 不答复 。 齐志明感到理解不了她 。
叩开老年“心门”
在对往事漫无边际的追问之中 , 齐志明感到 , 自己才应该患上抑郁症 。 他对妻子的回忆是矛盾的 , 一时想起她在小区里其实比自己更活跃 , 遇到谁都熟悉 , 对谁都打招呼 , 不像自己总是待在家 , 哪里也不去 。
但是 , “想死”的事 , 她对他提的都不多 , 估计她知觉到了丈夫嫌烦;更多的时候 , 她只是打电话向自己的姐妹倾诉 。
让老年人逐渐打开内心 , 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工作 。 姜楠说 , 在新加坡做相关的社会工作 , 靠的首先是一些搞“社区送温暖”似的笨办法:在社区里邀请不愿出门的老年人参加活动 , “一次不行就两次 , 两次不行三次 , 平常对他关心 , 比如送老人喜欢的食物、上门打扫卫生 。 ”
有一些需要心理咨询的老年人会主动给姜楠打电话——有的倾诉日常的愁烦 , 比如家庭矛盾 , 也有的在说自己躯体层面的症状 。 有一些人是在诊所看病时 , 被推荐给她打电话的 。 也有一些子女找到她 , 说自己的父母亲变得过于暴力 , 无法沟通 , 想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解决问题 。
还有些人 , 是社区筛查出有抑郁症状的独居老人 。 有些老人会在社区的反复关心下走出家门 , 但也有的“岿然不动”;有的老人参加几次咨询 , 就不继续来了 。 姜楠坦言 , 失败是常见的 。
与她谈话的老年人中 , 约一半的人有抑郁症状 。 她可能会发现一些明显的生活际遇上的诱因 , 也可能是更偏向生理层面的变化 , 比如女性到了绝经期、遭遇慢性疾病的恶化以及药物的副作用等 。
姜楠在不同国家工作过 , 提到好几种诱发抑郁症的常见社会性因素 。 例如 , 有一些工作上成绩很好的人退休之后 , 猛然失去了权力、社会资源 , 会感到失落、感到自己突然变成了社会的负担;或者是家庭出了问题 , 因配偶去世而痛苦 , 或者与小辈失和争吵;或者在社会变化之中 , “三观”动荡又无可解释 , 变得愤怒 , 溢出戾气 。
纯粹听老年人倾诉苦恼 , 有可能并不通往任何地方 。 姜楠推荐的一种心理治疗模式是怀旧治疗法 , 即鼓励老人倾吐自己的人生故事 。 这是较易于在社区开展的疗法 。
美国长期护理监督员项目(Long-TermCareOmbudsmanProgram)是一个由政府授权的志愿者项目 , 帮助老年人选择、监督养老院 。 该项目的官网总结道 , 怀旧治疗可以帮助老人重新自我定义 , 而不是一开口就谈自己的身体缺陷;老人由于身体条件变差 , 可能正经历自尊心受挫 , 怀旧治疗可以帮他们重拾自尊心;通过回忆过去 , 老人也能在别人的帮助下 , 修复一些隐隐作痛的旧伤 。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科主任李霞有一个病人 , 退休前是一名干部 , 他也“情绪不好” 。 李霞最近看国际局势变动 , 就问他 , 怎么会是这样呢?能不能写一写自己的看法 , 让医生了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