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三明日报
文章图片
李芳端出刚出锅的馒头和包子
●本报大田采访人员站林生钟连小慧文/图
“翰霖泉195个、龙山宾馆310个、水岸人家150个……”9月26日上午 , 大田县“李大妈包子”的业主李芳手机里 , 陆续收到了6个酒家订购包子的信息 。 一块块面团在她手中被做成包子、馒头、饺子等各种花样的面食 , 热气腾腾 , 香气四溢 , 在本地市场畅销了20年 , 是许多饭店和酒家举办宴席的一道固定主食 。
【蒸出来的人间烟火气】疫情期间催生外卖热
“疫情以后 , 办酒席的人少了 , 酒家下订单要包子也少了 , 但外卖增多了 。 ”特殊时期 , 人员减少聚集 , 各种大型宴会被取消或者暂停 , 大田县城的许多饭店和酒家对包子的需求减少 。 李芳介绍 , 由于居家客户和单位食堂的订单增加 , 包子零售的利润比批发高 , 她的生意不降反升 。
负责派送业务的老员工郑秀清介绍 , 店里的营业额每天都在4000元左右 。 大田人的风俗习惯集中在下半年结婚、搬新房子 , 顾客置办酒席猛增 , 包子的营业额最高一天能达到7000元 。
“今年3月 , 我在市场销售的包子 , 营业额比之前增加了3万多元 。 7月 , 包子和馒头还批发到了厦门 。 ”李芳说 , 仅8月的营业额就接近11万元 。
李芳做馒头加入南瓜、玉米等杂粮 , 其中小米、荞麦和高粱都是从山东老家寄来的 。 水饺馅里的韭菜 , 一部分是自己婆婆种的 , 另一些找农村老人采购 。 “本地菜品质好 , 浇有机肥 , 叶片根根绿油油 , 每根长30多厘米 。 ”
一位70多岁的山东老大娘是南下干部家属 , 专门给李芳提供自家栽种的蔬菜 。 李芳每天做包子时 , 需要多少馅料 , 她就现场割下送过来加工 。
“南瓜粉和玉米粉自己磨的 , 手工揉面 , 做出来的包子和馒头味道更好 。 有很多人和我说 , 他们家的孩子从来不吃馒头 , 但是吃了我做的馒头后就爱上了面食 。 ”讲到这里 , 李芳兴奋不已 。
李芳还有5个分销店 , 分布在大田县城的几个市场路口 。 “馒头价格2元、包子3.5元 , 牛肉包和定制的大肉包单个5元、水饺零售每千克12元 。 ”她把做好的包子、馒头等批发给分销店个体户 , 不用1个小时就卖光了 。
开饭店一年攒下4万元
2000年 , 21岁的李芳从山东泰安老家到北京打工 。 听舍友介绍其哥嫂在三明市区做日用品推销业务 , 收入不错 , 于是来到三明 。
当时 , 有朋友在大田石牌镇开饭店 , 经营本地特色菜大骨头肉 , 得知李芳在北京做过餐饮 , 就聘请她到店里培训服务员 。 当年12月 , 李芳来到了大田 。 也是在那时 , 她认识了丈夫陈永淮 。 陈永淮是大田人 , 是位厨师 。
饭店的3个股东各自有业务 , 无法长期在店里管理 , 不久 , 把店铺盘给了李芳 。
2002年 , 李芳把饭店搬到了县城的下桥街道 , 卖起了面点、炸油条、馒头等 , 以山东特色为主 。
附近是针织厂 , 工人多 , 李芳还做起了快餐 , 由于价格不贵 , 一份只卖1.5元 , 里面有饭、有菜、肉和汤 , 生意火爆 , 一天的营业额达到600元 。
为了节约成本 , 李芳只雇了一个小工帮忙洗刷 。 弟弟初中毕业后 , 也来到大田 , 平时在针织厂做机修工 , 休息时间在饭店里帮忙 。 2003年 , 国内出现非典疫情 , 李芳的饭店也停业了 , 但一年来经营饭店攒下了4万元 , 而当时县城一套商品房不到3万元 。
花式面点获优秀创业创新项目
“店里的食材很新鲜 , 菜和肉的品质都很好 。 ”老顾客施宝丹2011年认识了李芳 , 现在成了好姐妹 。
- 看一遍就受益无穷的句子,寓意深刻,让人醒悟
- 世上最好的医生是免疫力!医生:免疫力“失守”,这些症状很明显
- 新冠病毒一再变异,我们接种的疫苗能抵抗突变毒株吗?
- 肥胖者的“大敌”
- 现实走心的人生感悟短语,句句入心,意义深远
- 木糖醇真的不含糖而是适合糖尿病人吃的吗?
- 从墨茶的离世说一说贫穷的糖尿病人的生存之道
- 护眼|人的衰老并不是匀速的?研究表明:人在3个年龄段老的最快
- 保持较低的LDL-C,患病概率低,但他汀不建议服用大剂量
- 很多人都说脑梗是“拖”出来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一起来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