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诛杀功臣,手心手背都肉,儿子也分三六九等,一条红线不碰( 三 )


此外 , 朱元璋对太子朱标的辅导 , 更多的是言传身教 。 当朱元璋还是吴王时 , 一有机会就将朱标带在身边 , 让朱标通过“步归”等活动亲自体验下作为臣子的辛苦 , 学会体恤大臣 , 不至于他日因富贵而生骄惰 。
朱元璋领太子上御文楼 , 教导太子爱护家族内部成员 , 共同维护朱家天下 。 当朱元璋建立明朝成为皇帝时 , 常常教导太子修身自重 , 以天下为己任;在太子监国过程中教导太子内修德行 , 以招揽贤者 , 还手把手教会朱标的赏罚之道 , 总之 , 如果朱标不早逝 , 朱元璋很有可能禅位给他 。
朱元璋培养皇孙朱允炆:
天不遂人愿 , 正当年华的朱标不幸病逝 , 朱元璋经历丧子之痛后 , 对十五岁皇孙朱允炆的培养同样不余遗力 。 朱元璋依据当时情况对东宫官属进行完善 , 将詹事院改为詹事府使之成为专门的太子辅导机构 , 并且为后世君主培养储君建立了样板和祖制 。
晚年的朱元璋年事已高 , 朝廷政要之事常常交给朱允炆裁决 , 朱允炆也和他父亲朱标一样“颇尚宽仁”深受大臣们尊重和爱戴 。 朱元璋看着朱允炆羸弱的性格 , 对于这些藩王叔叔拥兵坐大时已经深感忧心 , 就向辅佐太子的黄子澄发问 , 诸藩王拥兵自重 , 多不守法怎么办?黄子澄回答如下:
《明史》第4015页记载“诸王护卫兵 , 才足自守 , 倘有变 , 临以六师 , 其谁能支持?汉七国非不强 , 卒底亡灭 , 大小强势不同 , 而顺势之理异也 。 ”
黄子澄大意是 , 诸藩王的护卫兵仅仅能够用来自卫的 , 如果要反叛 , 朝廷就派六师出击 , 藩王反叛朝廷 , 谁能支持?汉代七国的实力强不强 , 最优不也灭亡了吗?不在于实力的大小 , 而在于谁占据天理 。 黄子澄拿汉七国之乱事件来鼓励朱元璋 。
黄子澄是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托孤大臣 , 黄子澄敢这么说 , 早已揣摩透了朱元璋的心思 , 朱元璋也借此机会暗示黄子澄 , 若有藩王王 , 必须出兵痛击;藩王是朱元璋的亲手儿子 , 有些话朱元璋不愿意说出口 , 有些局面朱元璋不想预测 , 借黄子澄的嘴表达出自己的意愿罢了 。
朱元璋为何诛杀功臣,手心手背都肉,儿子也分三六九等,一条红线不碰
文章图片
我们再回到朱元璋弑杀功臣这个话题上来 , 明朝初年 , 朱元璋封了哪些功臣 , 后来又诛杀了哪些功臣呢?
明朝主要开国文臣:李善长(左丞相 , 韩国公)、宋濂(诰命兼参赞)、刘基(弘文馆学士 , 诚意伯)、杨宪(右丞相)、夏煜(中书省博士)、汪广洋(右丞相)、陈宁(御使大夫)、胡惟庸(左丞相)、朱升(翰林学士)、李叔正(礼部尚书)、陈修(吏部尚书)等等共 。
明朝主要开国武将:徐达(征虏大将军 , 魏国公)、常遇春(鄂国公)、李贞(驸马都尉 , 曹国公)、李文忠(曹国公)、邓愈(西征将军 , 卫国公)、汤和(征虏将军 , 信国公)、沐英(西平侯)、冯胜(征虏大将军 , 宋国公)、傅友德(征虏将军 , 颖国公)、廖永忠(征西副将军 , 德庆侯)、耿炳文(大将军 , 长兴侯)、王弼(副将军 , 定远侯)、蓝玉(大将军 , 凉国公)等等 。
明朝是通过军事战争这种方式建立起来的 , 所以明朝开国文臣政治地位远低于武将 , 在明朝初期特殊的政治环境下 , 明朝开国武将获得了更多的优势 , 这也为他们后来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
朱元璋诛杀哪些开国功臣呢?好景不长 , 这些开国功臣在几年后命运急转直下 。 廖永忠获罪被斩 , 成为明朝第一位被处决的开国武将 。 李善长死后 , 邓愈之子邓镇 , 胡美 , 陆仲亨、梅思祖、金朝兴、王志、朱亮祖、陈方亮等众多开国武将被列为胡惟庸案 , 家族就此衰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