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民晚报
黄浦江大闸蟹开始育肥冲刺
静待“西风起”迎品蟹最佳期
文章图片
王春展示螃蟹界的“高富帅”本报采访人员郜阳摄
“蟹呢?”清澈的池塘里 , 并未有想象中“青壳大将军”三三两两在水草上“冒泡”的场景 , 显得“过分安静”了 。
【静待“西风起”迎品蟹最佳期】“这才是养蟹的好标准!”松江区昆秀水产养殖基地负责人潘雷明看出了来人的不解 , “所谓‘种草不见草 , 养蟹不见蟹’ 。 ”
昨天是秋分 , 也是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 在上海松江、崇明、浦东等地的“江海21”大闸蟹养殖基地 , 养殖户开始为螃蟹站好最后一班“岗”:育肥 。
“沉住气” , 这是养殖户和专家不约而同说出的三个字 。 他们是指 , 上海地区的品蟹最佳期得等到霜降前后 。 而再强化培育10-15天 , 母蟹就可以爬上老饕们的餐桌;等西风起的时候 , 公蟹也将“飞”入寻常百姓家 。 届时 , 广大市民将品尝到黄满膏腴的优质大闸蟹 。
“豪宅”度过高温“烤验”
这个夏天属实过分热了 , 上海超过35℃的高温天气近50天 , 连水里的中华绒螯蟹们也苦不堪言 。 要知道 , 气温一高 , 有些螃蟹就会被逼得往岸上跑 , 最终因为脱水活活热死;还有些则是病死的——高温导致水草腐烂 , 水中氨氮物质增加 , 细菌大量繁殖 , 免疫力下降的螃蟹就会染上疾病……
在昆秀水产养殖基地 , 这样的情况并没有发生 。 “一亩蟹塘只放了500只蟹 , 加之存活率的影响 , 可以说一只大闸蟹的‘住宅面积’超过1.5个平方米了 。 ”潘雷明告诉采访人员 , “还有水草也很关键 , 炎炎夏日 , 水面温度和池底温度可能相差5-6℃ , 靠的就是水草在调节 。 ”
潘雷明养殖的大闸蟹 , 是赫赫有名的“江海21” , 由上海海洋大学教授、上海市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王成辉团队历时十余年选育 , 如今已累计在全国16个省市区养殖 , 年养殖面积约30万亩 。
说话间 , 养殖户从地笼收起一筐蟹 。 上海海洋大学高级工程师王春迫不及待捞起一只细细查看 , “真是螃蟹界的‘高富帅’啊 , 你看 , 青壳白肚 , 金爪黄毛 , 尤其是这‘大长腿’——第二步足长节末端达到或超过第一侧齿尖端 。 ”被捞上岸的大闸蟹试图“越狱” , 有只翻出了蟹桶 , 却似乎对高度估计不足 , 只能靠着有力的“大钳子”牢牢抓住桶壁 。
王成辉透露 , 随着上海市河蟹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第三轮工作的深度推进 , 上海市今年河蟹产业的“江海21”良种覆盖率在蟹种阶段达到15%左右 , 全市在成蟹阶段的覆盖率达70%以上 。
“通过现场巡视和蟹塘打样结果来看 , 罕见的高温 , 基本没有造成申城大闸蟹个体规格的影响 , 仍保持良好的态势 。 ”王春表示 。
“江海21”爬出富农路
潘雷明掐指算了算 , 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 “现在螃蟹已经完成第五次蜕壳了 , 通过育肥还能增长10%-15% 。 ”他介绍 , “这个过程 , 螃蟹会把蜕壳后身体里空的地方撑足 。 ”
潘雷明养螃蟹已有11年 。 上海大闸蟹从良种覆盖度、技术集成度、市场欢迎度等方面都处于全国最前列 , 昆泖松江黄浦江大闸蟹无论是品质、规格、售价等都能与阳澄湖大闸蟹比肩 。 每年到了成蟹销售季节 , 慕名而来的消费者往往因没有预订而空手而归 。
采访人员了解到 , 经过十多年的摸索 , 松江区已形成了基于“江海21”品种的大规格生态养殖的“松江模式” , 它的技术奥秘在于稀放蟹种、精种水草、立体充氧、优化饵料 , 成功恢复了这一广受市民喜爱的松江特色水产品 , 打造出上海人的“心头爱”——黄浦江大闸蟹品牌 。 同时 , 借助上海市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平台 , 先后在上海鱼跃、上海昆秀、上海金泖等10家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建设起标准的“黄浦江大闸蟹”的养殖基地 。
- 长白县十二道沟镇:在黑土地上谱写乡村振兴“新乐章”
- 摇摆|多名院士呼吁:停止食用“1黑2红”,或致甲状腺癌变,趁早撤下餐桌
- 藏在心脏里的“隐形杀手”—房颤
- 秋分后巧吃3红3白,“不老肝”、“干净肺”养出来!不知这窍门,营养全白搭
- “睡足8小时”居然是错的?强迫自己早睡反而不科学?
- 十胃九病,4种水果是加重胃病的“元凶”,无论男女,少碰!
- 上班族“去哪儿健身”有着落,50家职工健身驿站落地上海
- 风清露冷秋期半,人间处处丰收忙。秋分艾灸,帮你把阳气“收”住!
- 【广医时讯】运营数智化,提升高质量发展新效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系列论坛第六期”
- 每天坚持吃一根“长斑”香蕉,连吃15天,会有好事慢慢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