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芜湖日报
文章图片
王孝荣在收割瓠子程依宝摄
□采访人员陆婷婷
秋收时节 , 三山经开区联群村的连片“菜园子” , 蔬果累累 , 金风送香 。 当地的村民正在忙着将采收上来的蔬菜进行分拣、打包 , 一派繁忙景象 。
“你看 , 这些瓠子都是我家种的 , 这几天正上市 。 你们来迟了 , 大清早刚拉走一车哩 。 ”一见到采访人员 , 今年52岁的种植户王孝荣赶忙迎上来打招呼 。 “这种瓠子是我们的新优品种 , 叫作‘棒瓠’ , 棒瓠的形状不同于你们平常所见的细长条瓠子 , 它肉质细嫩、味甜 , 瓜长大约25厘米左右 , 瓜短棒形 。 ”站在瓜架下的王孝荣随手托起一个悬挂着的胖乎乎、嫩得几乎可以掐出水的瓠子细心介绍 。
由于棒瓠生长周期快 , 从种下到采摘只需要50天左右 , 一方面降低了成本 , 另一方面由于质量好也带动了销量 。 王孝荣说 , 自己种植的瓠子通过了无毒残留认证 , 目前能卖到每斤近一元的收购价 。 每天凌晨3点多 , 王孝荣就会下地采摘 , 早上5点左右 , 来自批发市场的菜商们就会等候在这里 , 将他的蔬菜一购而空 。
【从“一季秋收”到“四季丰收”】王孝荣说 , 多年的经验告诉自己 , 蔬菜种植既要应季 , 更要时刻紧跟市场需求 。 “春夏种植黄瓜、冬瓜、瓠子等 , 秋天种植白菜、平包 , 到冬天则全部换上莴笋、香菜之类 。 ”王孝荣透露 , 自己今年种下的黄瓜、豇豆等各类蔬菜有近7亩 , 边卖边种 。 由于实现了从过去的“一季秋收”到如今的“四季丰收” , 收入稳定 , 今年王孝荣预估毛收入在10万元左右 。 “明年我准备再扩大一点规模 , 多收一点 。 ”王孝荣一家的主要收入都来自眼前的这片蔬菜大棚 。 他坦言 , 自己并不在乎平常有多辛苦、多劳累 , 一年到头只要能多挣一些 , 生活过得越来越好 , 心里就有了盼头 。 说到这 , 眼前的汉子裂开嘴憨厚地笑了起来 。
丰收的同时也是秋种 。 一边是瓠子的销售旺季 , 一边还要抓紧种下白菜、平包等应季蔬菜 。 这边的瓠瓜已满架 , 在不远处的另一畦菜地边 , 村民张天堂正从三轮车上搬下潜水泵、电源线以及橡胶管子等设备 。 他一边整理浇水设备一边跟采访人员介绍 , “插上电源 , 5分钟就能出水 , 用起来非常方便 。 ”机器轰鸣 , 从井里抽上来的水顺着管子均匀地喷洒在田间 。 “现在抗旱浇水 , 我一个人就搞定 。 入秋以来 , 像这样连续浇上两个小时 , 可以管三四天 。 ”看着嫩绿嫩绿的花菜叶 , 张天堂脸上绽放出笑容 , “如果后期开花好 , 65天左右就能上市 , 每亩能产5000斤呢!”
联群村是有名的“蔬菜之乡” , 其北濒长江 , 地势平坦 , 土壤肥沃 。 目前 , 全村有1780户村民从事蔬菜种植 , 常年复种面积达到了11000亩 , 平均蔬菜单产2401公斤 , 亩均收入5000元左右 。 采访人员了解到 , 今夏持续高温 , 除在田蔬菜遭受一些损失外 , 全村经济整体影响并不大 。 “往年都是两三天浇一次水 , 今年夏天比较干旱 , 浇水就得勤一点 , 早晚各一次 。 ”联群村党委副书记张义阳告诉采访人员 , 之所以能在这次抗旱工作中稍显“从容” , 除了联群村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 , 也得益于分布在田间地头的一口口水井 。 “村里保证每3亩地有一口井 , 每口井都选在蔬菜棚的边上 。 一口16米深的井可以供两三个潜水泵抽水 , 一天一夜的出水量能够保证大约3-4亩地的灌溉 。 ”张义阳说 , 靠近菜地的水井不仅能保证水源的干净 , 也方便了灌溉 。 目前 , 全村经年累月打下的水井已有2500多口 。 “村里象征性地收取一亩地40元/月的电费 , 确保菜农们丰产、稳产 , 避免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 ”目前 , 联群村蔬菜销售渠道畅通 , 价格平稳 , 除了部分供应本地市场外 , 大部分销往江苏、上海等外地省市 。
- “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其实认知越清晰,行动越坚定
- 从“只种稻” 到“稻蔬两旺”
- 22岁女子被困在8岁身体里:出门被当小孩,化妆喝酒遭白眼,恋爱要防恋童癖
- 昔日“头疼草”如今“香疙瘩”
- 脾胃|脾胃不好的人居然是“心脏”出了问题?
- 土豆是“地下苹果”,降压消肿抗氧化,但这些情况要少吃,否则有毒又伤身
- “一村一品”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 血糖|中医名家郭生白,独创“生态同步疗法”,对治疗慢性病有重大突破
- 长寿|晨起若有2个“异常”,肝或已“烂如渔网”,一个不占,肝还“强壮”
- 感冒|“春捂秋冻”到底有没有道理?这个度一定掌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