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动静结合,审因制宜,方能养生

养生|动静结合,审因制宜,方能养生

文章图片


中医养生强调“动” , 不忽视“静” , 讲究的是动静结合 。 生命运动始终保持着动静和谐的状态 , 动与静对立并统一着 , 保证了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功能 。 “一阴一阳之谓道” , “动”不离“静”“静”不离“动”“动静”相对立 , 而又相互依存 。 无静不能动 , 无动不能静 , 阴静之中已有阳动之根 , 阳动之中自有阴静之理 , 说明动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 无绝对之静 , 也无绝对之动 。 动不等于动而无静 , 静也不等于静止 , 而是动中包含着静 , 静中又藏着动 , 动静相互为用 , 才促进了生命体的发生发展 , 运动变化 。 《黄帝内经》也认为动静结合符合人体的生理活动 。 清楚论述了动和静的关系 , 指出了升降出入是宇宙万物自身变化的普遍规律 。 人体的生命活动 , 动态平衡的维持 , 包括复杂的生理协调过程 , 如果活动不协调 , 失去相对平衡 , 则往往导致各种疾病状态 。 通过主动的自我调整 , 做到动静结合 , 才能促进生理活动的协调稳定 , 对防治疾病、强健身体 , 起积极的作用 。 养生要根据自然、社会、时间、季节、人的体质、人格、年龄、性别等不同的因素来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 以制定出适宜自己的养生方法 。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十分复杂 。 首先 , 人是大自然的产物 , 人的心理变化受着季节、气候、地域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 因此 , 情志养生必须做到因时、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 其次 , 人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 , 比如说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生活方式、文化程度等不同社会条件及变化 , 也会对人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 这就要求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心理调摄 。 正如《伤寒论》自序中所说 , 东汉末年 , 战乱频发 , 社会动乱 , 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 因饥饿、劳役、流行病暴发等 , 出现了“家家有僵尸之痛 , 室室有号泣之哀”的悲惨景象 , 如此不安定的社会环境 , 给人们的心身带来了极大的创伤 , 始终生活在恐慌、焦虑、悲伤等不良情绪之中 。
《证类本草·序例上》也说少男少女因恋慕未遂 , 忧虑过度而耗伤心神 , 并导致脏腑气血功能障碍 , 除了以疏肝解郁的药剂治疗以外 , 主要还应“改易心志”以慰情怀 。

此外 , 中医还认为个体的性别、年龄、体质、种族、信仰等差异 , 也是其心理特点形成和变化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 因此 , 情志养生还应“因人制宜” , 比如古人非常重视对孕妇的胎养 , 像《诸病源候论·妇人妊娠病诸候》中所说 , 要求孕妇加强思想品德的修养 , 培养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情绪 , 培养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心灵 , 待人处事要无嫉妒之心 , 无狡诈之意 , 宽厚诚实 , 正大光明 , 胸怀宽广 , 乐观豁达 , 无私心杂念 , 言行举止端庄大方 。 多让孕妇接近一些美好的东西 , 如多看优美的美术作品 , 多听优美的音乐 , 在优美的环境中生活 , 从而使得孕妇心情愉快 。 这样才有助于胎儿形成良好的气质与性格特征 。
又如《养性延命录》中提出:少年时不过于劳累 ,壮年时不争时间 ,老年时很少欲望 ,这样内心安闲 ,身体有所劳动 ,就是养生的方法 。 不想事情 , 就是最好的养生法 。 心里纵欲的伤害并不小 , 想的太多不止伤身 , 也让人压抑 , 影响心理健康 。
【养生|动静结合,审因制宜,方能养生】声明:图片来源于免费正版图库 , 如有侵权 , 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