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蒿素问世50周年,盖茨基金会:中国抗疟经验有很强适应性

每年4月25日是世界防治疟疾日 , 4月26日则是中国的“全国疟疾日” 。 疟疾是由一种叫作疟原虫的寄生虫引起的传染性疾病 , 也俗称“打摆子” , 通过受感染的蚊子叮咬进行传播 。 这种寄生虫在人体的肝脏中繁殖 , 然后感染破坏血红细胞 , 不断繁殖、破坏 。
该疾病在世界上肆虐的时间已超两千年 。 疟疾曾与艾滋病、癌症并称为“三大死亡疾病” 。 20世纪60年代 , 氯喹抗疟失效 , 疟疾对人类健康问题构成了重大的威胁 。 而在近半个世纪里 , 来自中国的屠呦呦教授及其团队发现的青蒿素在世界抗击疟疾斗争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
今年也是屠呦呦教授团队发现青蒿素50周年 。 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郑志杰在一篇评论文章中探讨了从青蒿素创新看中国对外卫生发展合作潜能 。 他表示 , 2000年以来 , 世界卫生组织把青蒿素类药物作为首选抗疟药物在全球推广 。 中国生产的治疗重症疟疾注射用药物青蒿琥酯通过世界卫生组织预认证 , 目前已在非洲得到广泛使用——尤其是通过抗击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全球基金的多边采购——挽救了数千万生命 。
郑志杰写道 , 作为发现青蒿素的国家 , 同时也是青蒿素研发领域投入力度最大的国家之一 , 中国有动力和实力来支撑高水平的青蒿素相关创新 。 近年来 , 中国学者在青蒿素及衍生物的抗疟机理、黄花蒿植物的产量提升等方面都进行了高水平研究 。 盖茨基金会也正在支持中国的多个合作伙伴开展青蒿素研究和产业化相关工作 。
他提到 , 一方面 , 盖茨基金会支持中国企业生产的青蒿素类药物进一步提升质量 , 作为高质量的全球公共产品服务全球抗疟事业 。 抗疟产品主要以国际组织和国家为主体的公共采购为主 , 产品要进入公立市场就需要获得世卫组织的“预认证” 。 目前 , 盖茨基金会正在支持两种中国企业生产的两个抗疟药物申请预认证 , 以进一步增加全球抗疟药供应的稳定性 。
另一方面 , 盖茨基金会也在支持中国科研机构开展青蒿素类药物相关的研发创新与转化 。 青蒿素类药物的原料依赖植物提取 , 这一特性使得药物价格难以继续下降 , 限制了其进一步惠及低收入人群的潜力 。 针对这一挑战 , 盖茨基金会正在资助上海交通大学与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开展青蒿素生物合成优化项目 。 如果这一构想得以实现 , 将进一步降低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的成本并增加其供应 。
郑志杰同时表示 , 仅有研发创新是不足以实现全球消除疟疾目标的 , 我们同样需要疟疾防控模式的创新 。 因此 , 盖茨基金会也正在与中国和非洲的伙伴一起合作创新疟疾防控模式 。
其尤其谈到 , 中国和坦桑尼亚合作的创新疟疾防控模式说明中国的抗疟经验有很强的适应性 , 中国可以利用消除疟疾的机遇 , 将抗疟合作包括经验、技术和产品作为卫生援外的重点领域之一 , 加强双边、三方和多边等多种形式的合作 , 探索有效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 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加速消除疟疾进程 。
【中国|青蒿素问世50周年,盖茨基金会:中国抗疟经验有很强适应性】值得一提的是 , 中国在2021年正式获得世卫组织消除疟疾认证 。 郑志杰强调 , 在实现疟疾消除的70年历程中 , 不管是青蒿素创新还是疾病防控模式方面 , 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 这些经验是在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不同自然地理环境、不同疾病流行程度的背景下形成的 , 对于仍受疟疾困扰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 , 颇具参考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