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之死,改变美国住院医培训制度( 二 )


6时许 , Libby再次出现严重激越 , 体温升至42℃ 。 在护士催促下 , Luise匆忙赶来 , 尝试用冰毯降温 。
6时30分 , Libby心脏骤停 。 医生尽全力抢救 , 无力回天 。
从Libby走入急诊室到她去世 , 仅仅6个多小时 。
几年后 , 医学界对Libby的死因达成共识 。 她在入院前服用了抗抑郁药物苯乙肼 。 入院后使用哌替啶 , 导致药物相互作用 , 诱发严重的五羟色胺综合征(5-HT综合征) 。 这也解释了Libby为何出现激越、高热 。
长达10年的“超级诉讼”
Libby的父亲SidneyZion是一名律师兼采访人员 , 曾为《纽约时报》撰稿 。
和其他所有父亲一样 , 他难以接受女儿离世的现实 。 但作为律师 , 理性思维让他很快从悲痛中走出来 。 他开始寻找医院在诊疗过程中的不合理之处 , 要在法庭上为女儿讨回公道 。
Sidney利用了自己在媒体圈的人脉 , 包括《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和时事新闻节目《60分钟》等 , 都配合Sideny推出节目 , 抨击美国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 。
少女之死,改变美国住院医培训制度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于WikiPedia
在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 , 医学生在毕业后都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 并通过最终考核 , 方可具有在医院独立执业、晋升职称的资格 。 这一培训可以让医学生在执业前 , 有充分时间去锻炼临床经验、提升沟通技巧 。
而在20世纪60-80年代 , 美国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尚未完善 。 1982年 , 负责规范住院医师培训制度的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AccreditationCouncilforGraduateMedicalEducation)才成立 。 当时 , 包括美国医学会在内的医学组织往往只关注住院医师培训的“质量” , 但对工作负荷过重、时间太久等怨言充耳不闻 。
此外 , 在培训期间 , 住院医师的工作主要听上级医师安排 。 这使得在部分地区 , 住院医师成为医院的“廉价劳动力” , 过劳俨然如吃饭、睡觉一般 , 是住院医师工作的常态 。
尽管美国各州的卫生行政部门都有针对住院医师权益的法律法规 , 但执法不力加上惩罚力度不足 , 令这些法规在势力强大的医院面前 , 就是一纸空文 。
一时间 , 各类媒体都在发衣衫凌乱、精神涣散的住院医师照片 。 Sideny在《纽约时报》撰写社论 , 讽刺相关培训制度:“没上过幼儿园的人都能知道 , 一个处于36小时大轮班的医生 , 是没有能力做出任何主观决断的 , 更别说是性命攸关的事情 。 ”
在舆论推波助澜下 , Libby案件迅速发酵 。 1985年 , Sidney向接诊Libby的两名住院医师和当事医院提起民事诉讼 , 并要求医院所在的曼哈顿地区检方介入调查 。
1986年5月 , 纽约曼哈顿地方检察官RobertMorgenthau决定将此案呈交给大陪审团 , 以决定是否按谋杀罪起诉 。 这被大陪审团否决 。
但在报告中 , 大陪审团认为当事医院对Libby的诊疗存在5处严重失职 。 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 , 造成致命后果:
第一 , Libby的诊断仅由两名住院医师通过电话与主诊医师Raymond沟通后做出 。 全程未有主诊医师对Libby进行体格检查 。 在美国 , 主诊医师是指完成住院医师培训并通过相应考核的注册执业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