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常见缺铁性贫血诊治的误区有哪些?

作者:李柳 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血液病科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引起的贫血 。各年龄段均可发病,育龄期女性及婴幼儿发病率较高 。全世界约有10%-30%的人群有不同程度的缺铁,男性发病率约10%,女性大于20%,亚洲发病率高于欧洲 。我国某地区流调数据显示青春期女性和孕妇缺铁患病率高达40-60%以上,因此缺铁性贫血是广泛影响世界各国的重要健康问题 。虽然缺铁性是血液科最常见的一个可防可治愈的一种贫血,但在我们工作中却发现很多病人对这个病的认识存在较多误区,以致长期贫血给患者带来诸多的身心危害 。

误区一:延误诊治
“大夫,这几年每年体检都说我贫血,也没特别难受就没来医院看,以为吃点红枣或保健品补补血,加强身体锻炼就好了,没想到越来越严重了,现在连走道儿都费劲” 。
门诊经常见到拿着好几年体检报告来就诊的,我基本能判断是个缺铁性贫血患者,因为缺铁性贫血一般起病比较缓慢,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往往都是体检发现有贫血或重度贫血才来就诊,有的甚至出现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等贫血性心脏病等不可逆的严重并发症才来医院就诊 。

什么情况需要考虑有贫血,需要做哪些检查?
缺铁性贫血常见表现
贫血时血液携氧能力减弱,各系统器官可以出现缺血缺氧表现,如易疲乏、活动后心慌、气短较常见,面色萎黄或苍白、食欲减退,皮肤干燥、毛发枯疏、少光泽等,还可伴有头痛、头晕、耳鸣、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学习及工作能力下降,失眠,严重者甚至晕厥 。部分可表现出异食癖,口腔炎,指甲变平甚至凹下呈勺状,皮肤干燥皱褶等贫血表现 。
缺铁性贫血常见病因
常见于婴幼儿,青春期及育龄期女性,有慢性出血导致铁丢失(如月经量偏大,分娩时有较多出血,长期少量痔疮出血,鼻出血及消化道出血等)及较长期挑食偏食、胃肠功能紊乱及饮浓茶等导致铁的摄入不足及吸收不良 。
如有以上贫血相关症状及或有以上引起贫血的原因就需要及时到血液专科就诊 。
缺铁性贫血的诊断
典型的缺铁性贫血诊断比较容易,检查简单,一般查血常规及缺铁性贫血常规检查就基本可以明确诊断 。但重要的是需要积极寻找导致缺铁的原因,如便潜血、C13幽门螺旋杆菌呼气试验或必要时进行胃肠道相关检查;阴道出血的女性应该进行妇科检查;或慢性炎症或肿瘤性疾病相关排查等 。
下面来看一个典型病例:患者朱某某,男性,70岁,初诊时由家属推入诊室,面色苍白,气短喘促,怕冷,纳差,夜间不能平卧,四肢水肿等 。自诉贫血多年,有痔疮出血史,既往补铁治疗效果不好,血红蛋白从未超过70g/L 。检查:血红蛋白32g/L,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外周血形态分类成熟红细胞中心浅染区扩大,血清铁蛋白明显降低,BNP升高,心脏彩超显示心脏扩大,无基础心脏病,肝肾功能正常 。诊断为缺铁性贫血,贫血性心脏病 。治疗建议输血支持,后因血源紧张未能输血,肛肠科行痔疮止血及根治性治疗 。补铁治疗:中成药益中生血胶囊及中药汤剂辨治以温阳益气,健脾生血 。1周后患者自觉症状改善,水肿减轻,便次增多,查HB 37g/L,调整中药加强健脾,余治疗同前 。3周后HB 85g/L, 6周后HB108g/L,8周后HB128g/L, 患者水肿基本消失,症状明显改善,血清铁蛋白上升至正常,减量补铁药 。
此例患者因痔疮出血导致长期贫血,没有及时规范诊治,导致重度贫血及贫血性心脏病 。通过含铁中成药补铁治疗,配合中药汤药改善水肿乏力纳差等症状,起效较快,症状改善明显,体现出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 。误区二:治疗不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