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周易与中医的关系浅谈

医学|周易与中医的关系浅谈

文章图片



易学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 它对于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 。 在中国的历代著名医家都非常重视对于易学的研究工作 。 唐朝逊思邈说:“不知易 , 不足以言太医” 。 从而指出了易学对医学的指导作用 。 在明朝张景岳则更系统地提出:“天地之道 , 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 。 易者 , 易也 , 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 , 意也 , 合阴阳消长之机 。
虽阴阳已备于内经 , 而变化莫大乎周易 。 故曰天人一理者 , 一些阴阳也;医易同源乾 , 因此变化也 。 岂非医学学者 , 靡不精通易理 。 而凡精通易理者 , 于中医学说则多有发挥 。 医易相通 , 相得易彰 。 岂非偶然 。

易学在古称有三 。 《周礼.春宫》有太卜掌三易之法 , 而周易为其一 。 其中三易是“一曰《连山》 , 二曰《归藏》 , 三曰《周易》 。 有人称《连山》首卦为艮 , 《归藏》首卦为坤 , 而《周易》是以天地人三才立言 , 故周更适万物 。 因《周易》具有博大精深的思想和科学分类的框架 , 后来发展成为诸子百家都来研究的重要著作 。
易理在医学方面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 , 其涉及范围之广 , 使用医家之众 , 影响后世之远 , 都是有史可微的 。 现在我们看到 , 基础理论、辩证论治、方药制剂、针灸气功等各个方面 , 都明显地受到它的影响 , 并且逐渐地成为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 纵观中医学的发展史 , 易学的兴衰对其产生了很大作用 。 从三古之易、汉易、魏易、唐易、宋易、清易及现代易的演变 , 为中医的前进提供了理论上的武器 。

同时 , 也正是由于中医学的蓬勃发展 , 又进一步刺激了对于易理的探讨和领悟 。 脱离医学及自然科学的轨道而谈论易理 , 以经注经 , 以经解经 , 经中求经 , 经上叠经 , 则对象数的理解始终囿于一隅 , 避免误入歧途 。 所以 , 在易理的指导下 , 中医始终是在一个宏观的整体的时空条件下来认识所发生的一切 , 这种大一统的思想形成了中医所独有的特色 。
《周易》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 , 乃统天 。 万物资生 , 乃顺承天” 。 《内经》也说:“太虚寥廊 , 肇基化元 , 万物资生 , 五运终天 , 布云真灵 , 总统坤元” 。 《周易》说:“一阴一阳之为道 , 夫易开物成务 , 昌天下之道 , 乾称父 , 坤称母” 。 《内经》也说:“阴阳者 , 天地之道也 , 万物之纲纪 , 变化之父母 , 生杀之本始 , 神明之府也” 。 《易经》、《内经》两者关系密切 , 互为体用 , 同出一国计民生 。
一些学者则认为:《易经》与《典帝内经》是出自同一个时期的产物 。 张景岳说:“然则天下相与之际 , 精哉妙矣 。 诚可畏矣 。 人身小天地 , 真无一毫之相间矣 。 今夫天地之理具乎理 , 而身心之理独不具乎易乎?天地之易 , 外易也;身心之易 , 内易也 。 内外孰亲 , 天人孰近 , 故必求诸已而后可以求诸人 , 先乎内而后可以及乎外;是物理之易犹可缓 , 而身心之易不容忽 。 医之为道 , 身心之易也 , 医而不易 , 其何以行之哉?这就更进一步的说明医易相关的紧密关系 。
《周易》的卦象中 , 首将人体配封 , 以乾为首 , 坤为腹 , 震为足 , 巽为股 , 坎为耳 , 离为目 , 艮为手 , 兑为口 。 不仅如此 , 而且爻辞中直接使用医学术语来表达封的吉凶程度 。 例如:注血涟如 , 血去惕出、贞疾、恒不死 , 噬腊肉遇毒、无妄之疾 , 勿药有喜、损其疾、使遄有喜、臂无肤 , 其行次且 , 妇三刚不孕 , 妇孕不育 , 这也从另外的角度说明易学的产生 , 医学在其中发挥了一的作用 。 并且渗透到易学的深层 。 易学在测病防病治病及养生方面也有着神气之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