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保障冬奥这“一腔热血”不可少

冬奥会专题
冬奥会上的冰雪项目炫酷而刺激 , 同时又暗藏危险 , 运动员伤病如影随形 。 有媒体报道 , 我国明星选手谷爱凌夺金的滑雪大跳台项目 , 运动员需要在腾空约五层楼高的同时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 , 他们比赛过安检门时声音此起彼伏 , 那是因为在训练或比赛中常常受伤 , 身体里有修复骨骼的钢构件;我国运动员闫文港斩获铜牌的钢架雪车项目 , 由于过于惊险 , 曾两次被取消冬奥会资格;速滑、花样滑冰赛场上 , 运动员相撞而被冰刀划伤流血的场面屡见不鲜……“一旦运动员受伤 , 医疗救治中需要输血 , 我们的血液保障就要第一时间、足量跟上 。 ”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副主任王鸿捷说 , 冬奥顺利举办 , 这“一腔热血”必不可少 。
启动早于“平昌时间”
保障从冬奥赛前开始
“我们的血液保障工作启动于2017年年底 。 ”王鸿捷介绍 , 早在上届平昌冬奥会举办前的2017年年底 , 北京冬奥组委就已经开始与国际奥委会对接相关医疗保障工作 , 血液保障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 “通过对接了解任务后 , 进入了实施工作的第一阶段——建章立制” 。
成立2022年北京冬奥会及冬残奥会血液保障工作组 , 确定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及北京市延庆区、河北省张家口市中心血站3家单位为赛区定点医疗机构的临床用血一线保障机构 , 确定北京市通州区、密云区中心血站 , 以及河北省血液中心、河北省保定市和廊坊市中心血站作为赛区定点医疗机构的临床用血二线保障机构;由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牵头 , 冬奥血液保障组成员单位共同研究制订《2022年冬奥会及冬残奥会血液保障工作方案》并不断完善细化;确定冬奥会期间血液调剂工作的基本规则和要求等 。
“大家明确了要做什么 , 接下来就要确保做好 。 怎么才算好?我们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性培训 。 ”王鸿捷表示 , 其中既包括业务领域的技能培训 , 也有现场实操考核、模拟演练 。 多次培训后 , 各供血单位业务水平有显著提升 , “个别单位如延庆区中心血站作为一线保障单位 , 一些重点技术岗位如血液制备实验室 , 我们还直接调派业务骨干在赛会期间全程支援值守” 。
【保障|保障冬奥这“一腔热血”不可少】厉兵秣马的同时 , 还要知道“军令状”内容——确认冬奥会期间血液保障基础库存目标 。 “通过北京冬奥组委的培训 , 我们了解到了此前冬奥会的受伤率数据 。 据此 , 我们以最大输血量倒推出血液需求的最大总量 。 ”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业务科副科长郭瑾解释 , 涉奥人员伤病情况 , 主要参考了温哥华、索契、平昌3届冬奥会的数据 。 综合来看 , 约有14%的运动员受伤 , 远高于夏季奥运会 。
“冬奥会赛场整体难度、危险系数更高 , 而且 , 很多室外赛场是根据主办地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 , 运动员对赛场没那么熟悉 , 加之冬季气候原因 , 也就更容易受伤 。 ”郭瑾分析 , 因为赛场的特殊性 , 冬奥会选手在赛前通常需要进行大量的训练来熟悉赛场 。 历届冬奥会上 , 赛前训练受伤人数比正式比赛时更多 。 “所以 , 我们的血液保障也要从赛前就开始 , 全程保障 。 ”
Rh阴性血保障是核心
血库建三重 , 调配备两路
谈到冬奥会血液保障 , Rh阴性血的保障是绕不开的话题 。 “甚至可以说 , 核心就是Rh阴性血保障 。 ”王鸿捷解释 , 冬奥会竞赛项目所需的环境决定了参赛运动员以高纬度国家人群为主 , 这些地区白种人占比很高 。 “白种人群的血型分布跟我们有很大不同 。 突出的一点就是 , 白种人群中Rh阴性血的比例约占15% 。 而我国汉族人群中这种血型比例极低 , 仅为0.3% , Rh阴性血型因稀有少见通常被称为‘熊猫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