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在街亭的布阵,很符合古代名将的用兵之道,为何还打败了

马谡在街亭的布阵,很符合古代名将的用兵之道,为何还打败了】马谡的街亭之战 , 其实是完全可以打胜的 。 马谡的策略似乎也没有什么错 , 而且很符合古代名将用兵之道 。 为什么这么说呢?
马谡在街亭的布阵,很符合古代名将的用兵之道,为何还打败了
文章图片
(马谡剧照)
一者 , 马谡必须“先声夺人” 。 马谡指挥的是先锋军 , 他的任务不是牵制敌人 。 牵制敌人的任务 , 其实是守箕谷的赵云和邓芝在做 。 作为先锋 , 他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先声夺人 。 也就是说 , 在和张郃交战的时候 , 一次性打败张郃 。 只有打败了张郃 , 才能提振蜀军的士气 。 在主力部队到达之前 , 占得先机 。 所以 , 马谡急于打胜这场仗 , 并没有什么错 。
二者 , 马谡充分利用“地利之险” 。 摆在马谡面前的地利之险有两个 , 一是山下的城市 , 二是山上 。 这两个对比 , 肯定选择依靠山上是明智的 。 因为山下的城市 , 本来就多年失修 , 城防各方面肯定都靠不住 , 根本无险可凭 。 而山上居高临下 , 无论射箭 , 冲杀 , 都很有优势 。
三者 , 马谡“陷之死地而后生” 。 有人说 , 马谡依靠山上地利之险没错 , 但是 , 山上没水啊 。 不错 , 山上是没水 。 但是 , 马谡又不打算在山上长久居住 , 只是想利用山川之险 , 打一场胜仗而已 。 有没有水 , 又有什么关系呢?再说了 , 兵法上讲“陷之死地而后生” , 马谡正是想陷之死地而后生 。 士兵们没有水 , 他们想活命 , 就只得拼命打 。 就像韩信背水列阵一样 。
所以说 , 马谡这个饱读古代兵书的人 , 其初期想法 , 其实是没错的 。
马谡在街亭的布阵,很符合古代名将的用兵之道,为何还打败了
文章图片
(街亭之战)
可是 , 既然马谡的想法没错 , 为什么最终却没有把好的想法 , 转变为好的结果呢?我认为 , 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
一、马谡对“陷之死地而后生”没有完全搞明白 。
我们分析一下韩信的“背水一战” 。 韩信最后之所以把“背水一战”打赢了 , 并不是只在水边布阵这么简单 , 而是还有一系列的配合行动 。
第一个行动 , 是在山谷两边埋伏两队人马 , 等赵军出来后 , 对赵军进行夹攻 。
第二个行动 , 是“拔旗易帜” 。 韩信另外还派了一队人马 , 等到赵军出城后 , 爬到城上 , 拔了赵军的旗帜 , 插上汉军的旗帜 。
也就是说 , 实际上背水一战 , 目的只是要“引蛇出洞” , 真正打 , 靠的是两边埋伏的士兵 。 同时再靠“拔旗易帜”给赵军带来的恐慌 。 如果没有这两步行动 , 光靠水边列阵的士兵 , 肯定只有死路一条 。
但是马谡在把士兵布置在山上的时候 , 并没有其他配合性的排兵布阵 。 没有这样的排兵布阵 , 那就只有“陷之死地” , 没有“后生”了 。
马谡在街亭的布阵,很符合古代名将的用兵之道,为何还打败了
文章图片
(诸葛亮剧照)
二、马谡过高估计了蜀军的战斗能力 。
马谡想先声夺人 , 一战而胜 , 壮蜀军声威 。 但是他显然过高估计了蜀军的战斗能力 。
实际上 , 刘备入川后组建起来的蜀军 , 根本就没有打过什么大型的战役 , 没有得到过锻炼 。 唯一打的一次 , 就是夷陵之战 。 而夷陵之战 , 又是一次失败的惨痛记忆 。 而且 , 夷陵之战留下来的 , 也只有不足两万人 。 这两万人 , 还主要镇守在白帝城 , 并没有参加北伐行动 。
诸葛亮组织的北伐战争 , 差不多是这批蜀军打的第一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