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马|瑞马唑仑复合瑞芬太尼在无痛胃镜检查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古麻今醉
朱越 王倩 杨天爽 王茂华 张建友 孙建宏
扬州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 225100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21,42(12):1265-1271.
DOI:10.3760/cma.j.cn321761-20210118?00431
基金项目
临床试验注册: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 , ChiCTR2100041759
ORIGINAL ARTICLES
【论著】
本研究旨在探讨瑞马唑仑复合瑞芬太尼在无痛胃镜检查中的最佳使用剂量 。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ASA分级Ⅰ?Ⅱ级、年龄18~65岁、BMI 18~30 kg/m2 。 排除标准:需进行操作复杂的内镜诊疗技术、呼吸道管理困难(改良马氏评分Ⅳ级)、高血压未获满意控制[SBP≥160 mmHg和(或)DBP≥100 mmHg]、对研究所涉及的药物过敏、妊娠或哺乳期、严重系统性疾病 。 剔除标准:研究期间出现难以纠正的低氧血症、剧烈循环波动等严重并发症 。 将70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7组:A组(0.2 mg/kg瑞马唑仑复合0.25 μg/kg瑞芬太尼 , 100例)、B组(0.3 mg/kg瑞马唑仑复合0.25 μg/kg瑞芬太尼 , 100例)、C组(0.4 mg/kg瑞马唑仑复合0.25 μg/kg瑞芬太尼 , 100例)、D组(0.2 mg/kg瑞马唑仑复合0.50 μg/kg瑞芬太尼 , 100例)、E组(0.3 mg/kg瑞马唑仑复合0.50 μg/kg瑞芬太尼 , 100例)、F组(0.4 mg/kg瑞马唑仑复合0.50 μg/kg瑞芬太尼 , 100例)、R组(2 mg/kg丙泊酚 , 99例) 。 R组1例患者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退出研究 , 故最终共699例患者纳入分析 。
1.2 麻醉方法
如1.1所述 , A组~F组分别静脉推注不同剂量的瑞马唑仑和瑞芬太尼 , R组静脉推注2 mg/kg丙泊酚 , 3种药物推注时间均为15 s , 瑞芬太尼先于瑞马唑仑推注 , 两者间隔30 s 。 操作医师及患者对分组不知情 。 患者入室后开放外周静脉通路 , 予以常规心电监护 , 鼻导管吸氧 , 左侧卧位 。 给药结束后1 min内改良警觉/镇静评分≤2分即可进行胃镜检查操作 。 若进镜失败或胃镜检查期间患者改良警觉/镇静评分>2分则定义为镇静失败 , 予以适量丙泊酚补救直至完成检查 。 检查结束后患者进入PACU , 记录患者苏醒时间 , 苏醒后间隔5 min进行麻醉恢复改良评分 , 评分>9分即满足离院标准 。
1.3 不良事件及处理
① 呼吸抑制:呼吸频率<8次/min和(或)SpO2<90% , 给予面罩吸氧 。 ② 心动过速:心率>100次/min给予艾司洛尔10 mg 。 ③ 心动过缓:心率<55次/min静脉给予阿托品0.3 mg 。 ④ 低血压:SBP<90 mmHg根据需要给予去氧肾上腺素40 μg 。 ⑤ 如出现心脏节律性异常 , 则根据诊断给予对症药物治疗 。
1.4 观察指标
记录7组患者入室后(T0)、给药结束后1 min(T1)、胃镜操作时第1分钟(T2)、胃镜操作时第3分钟(T3)、胃镜操作时第5分钟(T4)、离院时(T5)的MAP、心率 , 记录7组患者胃镜检查操作时间、苏醒时间、离院时间、并发症(呼吸抑制、低氧血症、低血压、呛咳、体动等)发生情况、镇静成功率、患者满意度评分及操作者满意度评分(总分1~10分 , 分数越高代表对此次麻醉效果越满意) , 分别记录瑞芬太尼0.25 μg/kg的3组(A组、B组、C组)、瑞芬太尼0.50 μg/kg的3组(D组、E组、F组)、瑞马唑仑0.2 mg/kg的2组(A组、D组)、瑞马唑仑0.3 mg/kg的2组(B组、E组)、瑞马唑仑0.4 mg/kg的2组(C组、F组)呃逆的发生率 , 分析两种药物剂量与呃逆的相关性 。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比较
7组患者年龄、性别比、BMI比较 ,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
2.2 7组患者心率比较
T1时间点:与A组比较 , D、E、F组心率减慢(P<0.05);与B组比较 , E、F组心率减慢(P<0.05);与C组比较 , E、F组心率减慢(P<0.05);与E组比较 , R组心率加快(P<0.05);与F组比较 , R组心率加快(P<0.05) 。 T2时间点:与A组比较 , C、D、E、F、R组心率减慢(P<0.05);与B组比较 , C、D、E、F、R组心率减慢(P<0.05);与C组比较 , E、R组减慢(P<0.05) 。 T3时间点:与A组比较 , D、E、F组心率减慢(P<0.05);与B组比较 , D、E、F组心率减慢(P<0.05);与C组比较 , E、F组心率减慢(P<0.05);与D组比较 , E组心率减慢(P<0.05);与E组比较 , R组心率加快(P<0.05);与F组比较 , R组心率加快(P<0.05) 。 T5时间点:与A组比较 , B、E、R组心率加快(P<0.05) , F组心率减慢(P<0.05);与B组比较 , C、F组心率减慢(P<0.05);与C组比较 , F组心率减慢(P<0.05) , R组心率加快(P<0.05);与D组比较 , F组心率减慢(P<0.05) , R组心率加快(P<0.05);与E组比较 , F组心率减慢(P<0.05) , R组心率加快(P<0.05);与F组比较 , R组心率加快(P<0.05) 。 T0、T4时各组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见表1 。 与A组比较 , D、E、F、R组心率下降幅度较大;与B组比较 , D、E、F、R组心率下降幅度较大;与C组比较 , D、E、F、R组心率下降幅度较大 。 见图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