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疆网每年临近春节|洋洋喜气扑面来

本文转自:新疆网
本文转自:新疆网每年临近春节|洋洋喜气扑面来
文章图片
每年临近春节,丁家姐妹都会聚在一起张罗蒸馍馍、炸油果 。
本文转自:新疆网每年临近春节|洋洋喜气扑面来
文章图片
“枣花糕”寓意着幸福与吉祥 。
本文转自:新疆网每年临近春节|洋洋喜气扑面来
文章图片
憨态可掬的“虎娃”花馍
二十八 , 把面发;二十九 , 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 话说着 , 明日就是二十八了 , 春节近了 , 家家户户张罗着备年货 。 其实 , 自农历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 , 人们就进入到备年货的忙碌中 。 在我国北方许多省份有蒸馒头的习俗 , 灶台蒸腾 , 寓意来年红红火火 。
家住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建国路的王建屏慧心巧手 , 早在腊月中旬 , 她就蒸出了一对儿憨态可掬的虎娃 。 两只“虎娃”分别用胡萝卜和南瓜为辅料 , 一只调皮地吐着舌头 , 一只憨萌地穿着肚兜 。 她将“虎娃”的照片发至网络论坛 , 引发了热议 , 版主还特设了推送专题 。 还有网友互动 , 劝她“口下留情” , 将“虎娃”作为工艺品留下来观赏 。
这令王建屏有点意外 , 她说:“小时候 , 我家过年前准会蒸馒头 。 但直到两年前 , 我才开始学着蒸馒头 , 渐渐蒸出了花样 。 虎年临近 , 我琢磨着蒸一对‘虎娃’应个景 。 原本只是觉得好玩 , 没成想那憨憨萌萌的模样令许多人感觉十分解压 , 恰好契合了新春喜庆的氛围 。 ”
蒸馒头 , 做花糕 , 象征新的一年里会更加兴旺发达
“馒头”一词 , 相传为诸葛亮征孟获时所发明 , 谓之“蛮头” 。 馒头是一种用发酵的面蒸成的食品 , 是中国人日常主食之一 , 在北方有些地方也称“馍” , 在浙江温州又被称为“实心包” , 其他地方则直接称为“馒头”或“淡包” 。
在山东 , 人们仍保留着春节前蒸馒头的习俗 。 乡间还流传着一种说法 , 通过蒸馒头能透露出来年运势 , 馒头又大又白 , 象征新的一年里会更加兴旺发达 。
直至去年 , 每逢腊月里 , 90岁的侯玉珍老人总会蒸蒸花糕 , 祈福步步登高 , 同时寄托思乡之情 , 也让子孙们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儿 。 她是山东郓城人 , 1956年跟随调动工作的丈夫来到新疆 。
今年老伴儿身体不适 , 当不了助手 , 侯玉珍只得放弃了蒸花糕 , 却依旧喜欢给儿孙们讲述老家的风俗 。 侯玉珍的童年时代 , 到了腊月廿七 , 家里老人便开始忙活着蒸花糕 , 她总是欢喜地凑到大人跟前一起揉面 。 这种用红枣与面做成的糕点大小、层数不一 , 因形似花朵 , 又名“枣花糕” 。 “枣”寓意着幸福与吉祥 , “糕”与“高”同音 , 又因形似塔 , 一层比一层高 , 故又被称为“步步登高” 。
这种传统花糕的做法并不难 。 首先是发面 , 必须是白面 。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 , 山东主产玉米、高粱、绿豆等杂粮 , 小麦产量很低 , 平时普通人家白面吃得很少 。 但春节前 , 家家都要蒸花糕 , 条件再差的人家也一定要用白面蒸 , 不光好看 , 更取的是好寓意 。
接下来是备枣 , 一般选取溜圆的大红枣 , 象征圆圆滚滚、红红火火 。 待面发酵好后 , 到了最关键的步骤“造型” 。 将面团逐个擀成圆饼 , 摊在箅子上 , 第一层面饼最大最厚 , 随后依次减小 , 每层面饼边缘盘上用面搓的“小龙” , 再塞入红枣 , 依次叠加形成一个塔形 。 最顶层的面皮上 , 或龙或鱼、或鸟或花的造型 , “桃子”预示着健康长寿 , “鱼”代表年年有余 , 展现出参差多态的生活情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