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紫癜的发病机制及糖皮质激素在治疗中的地位( 二 )


Fn14升高后激活典型和非典型NF-IkB途径的促炎作用 , 促进HMEC 。在HSP急性期 , TWEAK水平与HSP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 在恢复期又回归到正常水平 , 所以考虑TWEAK可能在血管内皮炎的反应中扮演重要角色 。
1.4纤溶活动异常:有研究报道HSP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 , 可能与al-抗胰蛋白酶、纤维蛋白原1等的过度表达有关 。纤溶酶原活化后释放纤维蛋白单体使血管内纤维蛋白沉积 , 内皮细胞损伤后激活的血小板可释放多种代谢产物 , 促进血栓形成 , 继而加重血管壁的炎症状况和损伤 。
FⅩⅢ主要由肝细胞合成 , 在生理性止血、组织修复和痊愈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FⅩⅢa诱导产生的交联纤维蛋白使血凝块不易被纤维蛋白酶溶解 。各种原因所致凝血因子ⅩⅢ的减少或活性降低都可引起交联纤维蛋白减少或催化形成的纤维蛋白结构不稳定、易被纤维蛋白酶溶解 。还有学者提出假说,FⅩⅢ活性减低可能与血管损伤后的过度消耗及中性粒细胞所释放的蛋白酶有关 。FXI活性与HSP的临床严重程度、腹部和关节症状程度呈正相关 , 但不与肾脏症状相关 。
1.5氧化应激:氧化应激是由于过多的过氧化合物和抗氧化防御不足而产生的组织损伤 。晚期氧化蛋白产物 , 衍生自氧化修饰性蛋白 , 主要由人体的肝脏和脾脏清除代谢 。
目前 , 晚期氧化蛋白产物被提出是检测蛋白质氧化应激损伤的重要指标之一 , 它代表氧化应激和炎症的严重程度 , 与患者的消化道及关节症状、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呈正相关 , 与血糖、血钠呈负相关 。
同时 , 研究显示HSP患者急性期的血清黄嘌呤氧化酶活性相比恢复期及健康人都有显著增强;另有研究发现HSP急性期时抗氧化酶一对氧磷酶1的定量分析明显增加 , 在恢复期时降低以上研究都提示氧化应激可能与HSP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联系 。
1.6 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HP是多种上消化道疾病的始作俑者 , 可能参与调节某些免疫病理过程 。HP感染后可促进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引发HSP,但没有确切证据证明HP是否引发全部HSP的病理进程 。
研究表明HP感染可使血液氧自由基水平明显上升 , 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 黏膜层中T细胞和B细胞的免疫反应可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和特异性抗体 。
在胃黏膜细胞固有层可发现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 引起血管内皮的持续性炎症 , 经久不愈 。抗HP抗体IgA、IgG在急性期较恢复期明显增高 , 与恢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这都表明HP感染在HSP发病中是一个危险因素 , 特别在有严重腹部症状的患者之中 , 并且发现抗HP治疗有助于HSP的恢复 , 减少复发 。
2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治疗地位
在治疗上 , 最重要的目标是缓解急性症状、减少严重并发症和防止慢性肾损害 。GC作为强大的抗炎抗休克药物对HSP的治疗饱受争议 。许多研究都明确了GC对缓解腹部及关节症状的有效性,有研究在排除已有肾病的患者中给予泼尼松1mg.kg_1.d-1, 维持2周预防肾病发生,提示有效 。
但也有学者分析得出GC不能阻止HSPN的出现和进展研究结果矛盾时必须考虑到:
①不同剂量的GC对免疫网络中信号的作用及机制不同 , 小剂量的研究结果不能说明大剂量也无效 。一种药物有明确治疗作用而在发病初却毫无作用 , 这在逻辑上值得推敲 。
②鉴于HSP发病机制的复杂性 , GC在HSP条件下对肾脏的作用也未可知 , GC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成前列环素12的作用超过抑制血小板产生血栓烷A2的作用 , I2/A2比值下降 , 血管紧张素n的敏感性增加、炎症介质生成释放增多 , 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反而加重了肾损害气如果从医疗上拮抗这种情况是否会凸显GC的治疗作用或许值得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