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房|22家市属医院推出402个惠民项目,患者满意度明显提升

“热闹”的病房变安静了,拥挤的住院处变舒朗了,一度放弃生活的老人又参加了舞蹈比赛……2017年起,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开始推行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5年来,22家市属医院共推出改善医疗服务“规定动作”74项,主动创新“自选动作”328项。
一个个暖心的小改变,如同一缕缕阳光洒在北京的市属医院里,架起一座座医患之间的“连心桥”。不少患者由衷感叹:“看病更顺了,医院服务更暖心了!”
病房|22家市属医院推出402个惠民项目,患者满意度明显提升
文章插图
积水潭医院老年医学中心医生与患者交流。病房|22家市属医院推出402个惠民项目,患者满意度明显提升
文章插图
患儿家长在儿童医院自助办理入院。病房|22家市属医院推出402个惠民项目,患者满意度明显提升
文章插图
地坛医院安静病房护士站。市属医院部分便民惠民创新项目
病房|22家市属医院推出402个惠民项目,患者满意度明显提升
文章插图
安静病房行动计划
让闹哄哄的病房静下来
曾几何时,交谈声、呼叫铃声、对讲机声……这些嘈杂的声音构成了医院独特的“病房交响曲”,令一些住院患者无法安静休息。
“在病房工作了40年,大家早已习惯了这里的‘热闹’。”北京地坛医院主任护师、内科总护士长程宏感慨,过去,不少医护人员都习惯性地将“忙碌”与“嘈杂”画上等号。
而如今,北京地坛医院曾经此起彼伏的“交响曲”变成了一首首悦耳的“小夜曲”,病房变得安静和舒适了。这一切都源自北京地坛医院近来新推行的一项便民惠民措施——“安静病房”项目。
走进地坛医院病房,处处可见醒目“静”字标识,在有小患者入住的病房,门上还悬挂着“宝宝睡觉中请安静,勿打扰!”的卡通提示牌。病房的房门被加以改造,或安装关门器,或在把手处加装关门垫,保证人人都能做到“轻声关门”。许多科室的走廊里挂着音量报警分贝监测仪,一旦检测到有超过80分贝的声音出现,监测仪就会发出警报,科室护士会及时检查提醒。护士们以往随身携带的对讲机也都变成了入耳式对讲耳麦。
“过去,一个病区里一天内呼叫铃要响超过100次。”护理部主任张志云说,安装在每位患者床头的呼叫铃,曾是影响病房安静的重要因素。“护士站红灯一亮、铃声一响,值班护士还需再联系责任护士到病房查看。”
患者为什么要按铃?张志云说,患者按铃通常是为了提醒护士更换输液。对此,医院特别要求护士熟悉掌握患者的情况,估算好时间,在患者按铃之前,就来到病床前。
与此同时,医院通过调研发现,询问检查信息和病情也是患者按铃的主要原因。护理部从提高护士的宣教能力入手,要求护士清楚掌握患者情况,了解患者需求,向主动服务转型。通过增加巡视查房频次,护士得以更加细致了解患者所急所想,在进行及时解答的同时,有针对性地与主管医生进行沟通,将一次次需要按铃解决的问题融入日常查房时的交流,做好主管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安静病房行动”实施后,患者红灯呼叫率下降了40%。
“营造安静住院环境,光靠护理部与患者之间的默契配合是不够的,还需要医院多部门联合行动。”张志云说,为顺利开展行动,各部门都积极配合,将日常工作中噪音出现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后勤部门在对办公室桌椅进行防噪处理的同时,每周定期开展车轮检查,及时更换老化、故障车轮。保洁员和护工们也主动响应行动号召,工作中更注意轻手轻脚,仪器维护部门也开展仪器报警设置标准化系列活动,将仪器报警声在不影响正常救治的基础上平均降低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