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奇妙的中药,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壮肾阳,还能通行十二经

一味奇妙的中药,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壮肾阳,还能通行十二经

文章图片

一味奇妙的中药,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壮肾阳,还能通行十二经

大千世界 , 纷繁复杂 , 有很多事情 , 总是让人揪心不已 , 比如“爱恨就在一瞬间” 。 芸芸众生 , 疾病多样 , 有很多良药 , 总是让人爱恨交织 , 因为“生死就在一念间” 。 在武侠中 , 经常流传“以毒攻毒”的桥段 , 其实这个理念源自中医 , 在中医的眼中 , 可能不会太过在乎中药是否有毒、是否峻猛 , 更多在乎的是是否有效、有否去疾 。 比如 , 伟大的医圣张仲景 , 他在临床中 , 既用温柔如水的芍药、百依百顺的甘草 , 但同样也用桀骜不驯的乌头、翻天覆地附子 。 能把握各种不同药性的医者 , 才是一名真正的中医 。
在中医的世界里 , 有一味十分奇特的中药 , 堪称是一把“双刃剑” , 会用、用对证的话 , 能够起死回生 , 能够救人一命 , 如果用错了、中毒了 , 有可能适得其反 , 甚至要了“卿卿性命” 。 而这味中药便是医圣张仲景颇为钟爱的附子 。 据《汉书》记载 , “皇后免身后 , 衍取附子并合大医大丸以饮皇后” , 自此 , 这名“故剑情深”、“南园遗爱”的女主角 , 就这么因为附子一药香消玉殒 。 这也说明 , 附子一药 , 如果不会用、用错了 , 那可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 既然如此 , 为什么历代名医对它推崇备至呢?甚至在清代还出现了大剂重用附子的火神派 , 这又是为什么呢?其中真相令人匪夷所思 。

附子这味中药 , 最早出自《神农本草经》 。 《神农本草经》记载 , 附子的药性为“辛温” , 主要功能为“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破癥瘕积聚”和调控“寒温” , 而临床应用主要适应于“金创”“血瘕”“踒躄拘挛、脚痛、不能行步”等病症 , 这些主要的功效 , 其实也只是附子的一些基础功效 , 而且 , 附子的强悍作用 , 在《神农本草经》中还没有发挥出来 。 到了《名医别录》时代 , 对于附子的药性、功效和临床应用发生了一些变化 , 首次提出“味甘大热有大毒”的药性 , 首次提出“堕胎 , 为百药长”的论述 , 也因此 , 附子被列为妊娠禁忌 。 对于附子的功效 , 《名医别录》提出了“坚肌骨”和“强阴”;而临床应用 , 主要用于“脚疼冷弱” , “腰脊风寒心腹冷痛” , “霍乱转筋” , “下痢赤白” , 这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 , 有了新的延展 。 不过 , 对于“堕胎 , 为百药长”这一句 , 可能需要从两个层面来看 , 第一个层面是附子为古代堕胎药的百药之长;第二个层面就是附子本身就是百药之长 。
但真正意义上 , 将附子的作用发扬光大的是金元时期的名医张元素 , 他对附子的作用提出了“无所不至 , 为诸经引用之药”的说法 , 此说一出 , 让附子有了指哪儿打哪儿的神奇功效 , 这让后世医家对它的使用有多了一份信念 。 之后 , 明代名医虞抟指出 , “附子禀雄健之质 , 有转关之能” , 将附子“起死回生”的神奇功效的这层窗户纸即将挑破 , 这为附子在“亡阳虚脱、肢冷脉微 , 心阳不足、胸痹心痛 , 虚寒吐泻、脘腹冷痛 , 肾阳虚衰、阳痿宫冷 , 阴寒水肿 , 阳虚外感 , 寒湿痹痛”等病症当面的应用 , 打下了基础 。 随后 , 明代四大本草之一的《本草汇言》指出 , 附子“回阳气 , 散阴寒 , 逐冷痰 , 通关节之猛药也” , 并进一步继承张元素之说 , 认为附子“此药禀地中火土热烈之气 , 其性走而不守 , 于上中下部 , 气血表里 , 无所不到 , 为诸经引用之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