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正确认识幽门螺杆菌——专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滕贵根

消化内科|正确认识幽门螺杆菌——专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滕贵根】央广网北京1月19日消息 近日,幽门螺杆菌慢性感染被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列为明确人类致癌物,受到广泛关注。自1982年从人胃粘膜标本中成功分离培养至今,这个呈螺旋形、微厌氧、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一直都是消化界的“明星”。
一方面,幽门螺杆菌的发现大幅度提高了胃溃疡等疾病患者获得彻底治愈的机会;另一方面,幽门螺杆菌在全球自然人群中的感染率差异较大,据2004年全国多中心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40%至90%,平均感染率为59%。
幽门螺杆菌为何被列为致癌物?感染后致癌概率有多大?应当如何预防?对此,采访人员日前采访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滕贵根。
消化内科|正确认识幽门螺杆菌——专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滕贵根
文章插图
滕贵根,博士,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中国幽门螺杆菌信息中心编委会副组长,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慢病管理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委员
(受访者供图,央广网发)
根除幽门螺杆菌是降低胃癌的发病率、预防胃癌最重要的可控因素
我国是幽门螺杆菌高感染率(平均感染率在50%左右)国家,也是胃癌高发国家,全球每年胃癌新发和死亡病例40%以上在我国,并且我国发现的胃癌多数是中晚期,预后很差。
滕贵根表示,胃癌的发生发展与很多因素相关,具体到某一个体来说,是否发生胃癌,还与感染幽门螺杆菌菌株类型、自身基因遗传特点、生活环境、饮食习惯密切相关。
我国胃癌高发的原因或与高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及饮食习惯(高盐、腌熏等)相关,但并非所有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一定会发生胃癌,研究表明只有不到1%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会发展为胃癌,因此、环境因素、饮食习惯及遗传因素也很重要。
需要注意的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均会引起慢性活动性胃炎,部分患者发生胃黏膜萎缩、肠化,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肠型胃癌发生中起关键作用。
中国人群队列研究发现,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使胃癌发生风险下降39%,韩国一项研究发现,胃癌一级亲属中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使胃癌发生风险下降73%。目前,根除幽门螺杆菌是预防胃癌发生的一项最重要的可控因素。
需要提醒的是,胃镜检查是筛查早期胃癌的主要方法,应该提高胃镜检查普及率;纠正不良因素,如高盐饮食、吸烟等;同时,增加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也很重要。
没有症状不治疗、自行买药治疗都不对
据介绍,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很多时候没有特别明显的表现,不少感染者是通过体检才发现幽门螺杆菌阳性。
滕贵根表示,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人数较多,根据我国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指征,对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患者强烈推荐治疗,对于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家族史、消化不良、证实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都推荐根除治疗,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检查发现幽门螺杆菌阳性,即使没有相关症状,也建议到消化内科门诊咨询,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分析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治疗。没有症状不治疗,或者药店自行买药治疗都是不对的。
目前,很多单位体检将幽门螺杆菌检测列入体检项目,检测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抽血查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一种是查13C或14C呼气试验。在滕贵根看来,在胃癌高发地区广泛开展幽门螺杆菌的检测和治疗具有成本-效益优势;对于早期胃癌内镜下切除术后、有胃癌家族史、已证实有胃黏膜萎缩和(或)肠化生的个体,建议必须检测和治疗,可以每年定期检查13C或14C呼气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