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肠道的小分子药物就都能被吸收吗?不是 。 能被有效吸收的一个前提是这些小分子药物能有效溶解——肠道不会吸收一个固体药片 , 只有溶解在液体里的药物才能被肠道“接受” 。 这意味着药物分子需要较好的溶解度 。 而溶解和结晶是一个动态双向过程 , 药物分子在肠道里停留的时间也是有限的 。 口服药必需得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溶解出足够的量 , 供肠道吸收 。
肠道吸收的药物分子和其它营养物质一样 , 会先经由肝门脉运到肝脏 , 再进入全身的循环 。 肝脏又有很多能降解、代谢各种化学分子的酶 , 这又给口服药下了一个绊 , 有的分子因为很容易被肝脏降解或修改 , 口服递送可能不会有足够的活性成分抵达目标器官[1] 。
从上述口服药需要解决的困难中我们可以看到 , 一个药物分子要在口服这种给药途径下有效被人体吸收利用 , 对这个分子的化学特征(如溶解性等) , 以及人体对该分子的代谢方式(肝脏代谢影响)等都有特殊的要求 。 而且别忘了口服有意义的前提是 , 药物分子本身是个有治疗效用且足够安全的分子 。 我们可以对一些药物分子做改动 , 让它变得更适合口服 , 可是这些改动是否会对有效性、安全性有影响呢?这也是需要顾虑的 。 参考瑞德西韦的研发历程 , 不难发现这个药为了获得有效性已经经历了大量改动 , 而口服在这些关键改动前早已不重要了 。
没考虑口服的瑞德西韦的诞生历程
瑞德西韦的研发始于开发广谱抗RNA病毒药的追求 。 早在新冠之前 , 不少对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危害的RNA病毒就引起科学家的广泛关注 , 比如丙肝病毒(HCV) , 埃博拉(Ebola)病毒 , 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等均是RNA病毒 。 开发一个能广谱抑制各种RNA病毒的药物成了一个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方向 。
顾名思义 , RNA病毒的共同特征是以RNA为病毒基因组 , 广谱抑制这类病毒的一个方向 , 自然是抑制病毒RNA基因组的复制 。 RNA病毒复制自身基因组时 , 都需要通过RNA复制酶(RdRp)催化 , 将核糖核苷酸分子聚合在一起 。 也就是说 , 单体的核糖核苷酸分子是RNA基因组复制的底物 。 大家可能都知道DNA密码的ATGC , 这些ATGC代表不同核酸 , DNA中的这些核酸都是以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形式存在 。 而RNA类似 , 只是变成了AUGC , 而且单体分子是核糖核苷酸 , 对比脱氧核糖核苷酸 , 核糖部分没有失去一个氧原子 。
如果把一个化学结构类似于核糖核苷酸的分子送入细胞内 , 寄生于细胞的RNA病毒的RdRp就可能与之结合 , 可这个类似核糖核苷酸的分子毕竟不是真的核糖核苷酸 , 这就可以干扰病毒基因组复制 , 达到抑制病毒的目的 。
文章图片
图1:瑞德西韦到最终活性成分(1-TP)的代谢过程 。 周叶斌图
瑞德西韦的原理也是如此 。 它最后起作用的活性成分与RNA基因组复制时需要的ATP(三磷酸腺苷 , 一种核苷酸)非常类似 , 即图1中的1-TP , 就能与ATP竞争和病毒RdRp的结合 , 起到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 。 既然起作用的是1-TP , 那可不可以直接用1-TP做药呢?
不行 。
因为1-TP和ATP一样带有三磷酸基团 , 带有很强的电荷 。 这类分子没法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 病毒寄生于细胞内 , 要抑制病毒复制 , 药物必需能进入细胞 。 1-TP这样的分子根本进不了细胞 , 自然也不可能变成药物抑制病毒 。
怎么绕过这个坎呢?科学家的对策是把分子上的磷酸基团去掉 , 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化学上不带极性的中性分子可以进入细胞内 , 在瑞德西韦的例子里 , 就是瑞德西韦的前体GS-441524 。 GS-441524进入细胞后 , 经由细胞内存在的核苷核糖激酶催化 , 就带上了一个磷酸基团 , 成了图1中的1-MP , 接下来再进一步转变为1-TP 。
- 徐金富教授等:新冠病毒XBB突变株的由来、特点和可能导致的临床应对挑战
- “阳康”后,如何正确防范“长新冠”心血管后遗症?
- 大疫之后,需要一场“大整风”
- 医生|93岁新冠重症患者康复出院专家提醒:高龄人群阳后要尽量“吃好喝好”保证营养摄入
- 全部放开,步子可以迈大一点!
- 绵阳富临医院迎战新冠重症救治交出高分答卷
- 尴尬!胡锡进直言公布新冠死亡数据符合预期,网友:为啥烧不过来
- 变异是所有抗病毒药的一个共性,对于乙肝,医生始终有办法解决
- 哪些人更容易二次感染新冠?如何有效避免二次感染?
- 张文宏|张文宏团队称99.5的阳性不必去医院。如何科学看待现在的新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