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第四届国医大师列传?】严世芸:探传承新路 领“各家”风骚( 二 )


“专家们都拿出生平所学追踪当时的医学前沿 , 比如那时国内其他地方还没有开始重视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我们医疗队已经开始着手研究了 。 ”通过这一轮临床实践 , 严世芸练就了扎实的中医临床基本功 。
1972年 , 医疗队结束任务 , 严世芸也回校工作 。 学校按照当时的政策要求 , 给像严世芸这样的青年中医配了“结对”导师 , 严世芸正式拜入上海丁派著名中医张伯臾门下 , 开始一边跟诊 , 一边出诊 , 一边教学 。
后来严世芸被调到曙光医院急诊室工作 , 当时一天的急诊患者高达数百到上千人 。 尽管工作非常辛苦 , 但严世芸依然坚持跟老师张伯臾的门诊 , 常常值了一宿夜班 , 早晨交完班就去跟老师上午的门诊 , 中班结束就去跟下午的门诊 。 那时 , 严世芸的独生女儿严骅已渐晓人事 , 在她童年的记忆中 , 爸爸经常忙起来就两三天不回家 , 让她觉得很委屈 。 后来 , 严骅也成为一名中医大夫(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生殖医学科副主任) , 她才深刻地体会到 , 全身心地投入到临床实践 , 是成为一名优秀中医师的必备步骤 。
“越钻研临床 , 越觉得中医药有价值 , 就越有干劲!”严世芸回忆 , 当时张伯臾专门研究中医药治疗急症 , 遇到什么病就钻研什么病 。 比如曾有一个老大娘被诊断为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 用西医方法救治了3天 , 患者还是去世了 , 这激发了大家研究中医药治疗胰腺炎的想法 , 逐渐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清胰汤” 。 只要遇到急性胰腺炎就用“清胰汤” , 如果没有大便就再加番泻叶 , 大便一通 , 病情就缓解了 , 这些方子直到现在仍被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临床一线使用 。 此外 , 还有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出血热、急性消化道出血等 , 当时严世芸与张伯臾一共总结出了34种急症的中医药治疗方法 , 均取得了可喜的临床效果 。
严世芸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临床一线工作了6年 , 这期间 , 遇到疑难问题 , 师生共同研讨攻关 , 反复从中医古籍中找思路、找灵感 , 不断在实践中完善方案 。 高强度的临床训练 , 促使严世芸由一名初出茅庐的青年中医蜕变为独当一面的中医临床骨干 。
严世芸跟随张伯臾17年 。 回忆往事 , 严世芸不禁感慨 , 师承教育对于中医药传承的意义极其重大 , 只有在老师亲身带教与学生侍诊学习的互动中 , 课堂上的书本知识及老师经验才能迅速内化成自身的临床思路和诊疗能力 , 这是单纯院校教育无法达成的目标 。
重振各家学说研究 , 引领教育改革新风
1978年 , 严世芸提出搞各家学说 , 彼时学校在这一领域可谓一片空白 。
各家学说是研究中医历代大家、名家的学术思想和特色诊疗技术的学科 , 涵盖面非常广 。 上海中医学院建校之初曾成立各家学说教研室 , 后来被撤销 。 但严世芸觉得 , 研究各家学说对于中医药传承发展非常重要 , “各家学说是中医经典的拓展与发挥 , 是连接中医经典与临床实践的桥梁 , 实用价值非常高 。 ”他在临床一线攻克各种疑难问题 , 靠的就是各家学说提供的活水源泉 。
在严世芸的努力下 , 上海中医学院开始重新组建各家学说教研室 , 德高望重的裘沛然老先生出任主任 , 严世芸出任副主任 , 从当时的师资培训班中吸纳了几位学验俱丰的中医同道 , 同时又从应届毕业生中招录了5名青年教师 , 各家学说教研室的班子算是搭建了起来 。
那时 , 全国范围内都没有一本令人满意的各家学说教材 。 于是裘沛然要求大家分头研读医家原著 , 归纳提炼 , 总结升华 , 自行编写教材 。 严世芸与同事们一头扎进古籍中 , 每天沉吟其间、潜心读书 , 他们常常在裘沛然家中讨论到午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