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宜超?
2021年12月底 , 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发布了第15版致癌物报告 , 8种物质被新列入报告清单 。 其中 , “幽门螺旋杆菌慢性感染”(chronic infection with the bacterium Helicobacter pylori)被列为人类致癌物 。
这一结果再次将小小的“幽门螺旋杆菌”推上舆论风口浪尖 。
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测算 , 世界上有约2/3的人口携带(感染)这种细菌 , 而发展中国家的感染率远高于发达国家 。 另有相关数据显示:在中国 , 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近60%;而在我国10岁以下儿童人群中 , 这一数字也高达40%至60% 。
【巴里·马歇尔|小心你的胃】认知不断加强
科学研究表明 ,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在胃内“定植”的细菌——细菌从不同的环境附到人体 , 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下来 , 依靠人体不断供给的营养物质 , 生长、繁殖后代 , 进而对人体产生影响 。
大多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并没有症状 , 但时间久了可能就会导致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等病症 。 有数据显示:与未感染的人群相比 , 感染者罹患胃癌、黏膜相关淋巴样淋巴瘤(MALT)的风险增加了2到6倍 。
人类对于幽门螺旋杆菌慢性感染与胃癌间关系的完整认知 , 经历了近40年的历程 。
1983年 , 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与他的搭档罗宾·沃伦发现了幽门螺旋杆菌及其危害 。 他们的实验过程可谓“惊心动魄”:马歇尔身先士卒地喝下了大剂量的幽门螺旋杆菌 , 随后他又通过服用抗生素治愈了自己——科学家的献身精神帮助人们开启了认知的第一步 。
美国作家比尔·布莱森所著的科普读物《万物简史》“小生物的世界”一章中记述:当时 , 马歇尔已认为许多胃癌和大多数胃溃疡皆是由这种细菌所致;但直到十多年后 , 该假说才开始为世人所认可 , 比如1994年 ,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才正式接受这一研究结论 。
事实上 , 200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 , 正是因为他们“发现了幽门螺旋杆菌以及它们在胃炎和胃溃疡中的作用” 。
癌症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 , 识别致癌物质是预防癌症的关键步骤 。
近年来 , 世界范围内很多地区和国家都在采取相应行动 。 2021年6月 , 欧洲胃肠病学协会(EAGEN)等组织共同发布《欧洲成人和儿童13C呼气试验适应证、性能和临床影响指南》 , 进一步规范幽门螺旋杆菌检测试验、提高诊断率 。
谁是风险人群
2021年12月 , 知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子刊发表了一项针对中国胃癌发病的研究 。 研究发现:样本中的城市人口或受高等教育人群有着更高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 , 且与性别和年龄无关;在非贲门胃癌患者中 ,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为94.4% , 在贲门胃癌患者中这一数字为 92.2%;非贲门胃癌患者中城市居民比例较高 , 他们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
在我们以往的认知中 , 城市地区因卫生和医疗条件相对较好 , “病从口入”的几率相对较小 。 而这一研究结果或宣告了幽门螺旋杆菌的“一视同仁” 。
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口-口、粪-口和水源 , 其中以口-口途径为甚 。 因此 , 目前对感染原因的相关研究主要将矛头指向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和卫生习惯 。
现代中国人往往不实行分餐制 , 这就导致了细菌可以在餐桌上通过唾液传播 , 在家庭内部更是容易出现“一人感染 , 全家感染” 。
大多数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都发生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儿童的胃部“防御”环境发育尚不完备 , 若家中集体用餐时不用公筷 , 甚至有“嚼食喂饭”的陋习 , 都会让儿童更易被幽门螺旋杆菌“攻陷” 。
- 不要吃太饱 小心健康隐患
- 大豆油过期不宜食用 小心危害肠胃
- 大麻烦|提醒|有种骨折你自己都感觉不到疼,医生:小心拖出大麻烦
- 脾胃|小心动脉粥样硬化,饮食注意这9点!
- 甲状腺|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为何突然增加?甲状腺专家代文新:这三类人群,要小心
- ?警惕!孩子坐姿总不对,小心可能是病!
- 生吃茄子真的能减肥么 小心中毒
- 传染|这种细菌明确致癌!很多人已经感染却不知情!有这些情况的要小心了
- 脑血管病在发病前会有很多征兆|脑血管崩溃前10个信号,出现3个就要小心
- 心率只有常人一半,女子减肥却减进ICU?过度减肥小心这5个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