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躯体化症状如此普遍 , 但就诊率却这么低?
“很多人会因病耻感而将精神科门诊作为逼不得已的最后一步 。 ”吕梦涵根据以往接诊经验说 , 公众对于精神科门诊依然存在诸多偏见 。 拿儿童抑郁症、焦虑症来说 , 当孩子出现躯体化症状时 , 许多家长不能接受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有患心理疾病的可能 , 他们宁愿相信是孩子的身体出现了问题 , 反复带孩子去各大医院挂号检查 , 尝试各种办法无果 , 最后才愿意来精神科 。
去年夏天 , 放假在家的大学生王槟常常感觉口干舌燥、食不下咽 , 她很担心是食管出了问题 , 可去医院做了胃镜、肠镜等检查均显示正常 。 王槟上网搜索 , 怀疑自己得了焦虑症 , 可姥姥却根本无法理解她 , 认为她在无理取闹、没事找事 , 每天想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 “你控制住自己 , 不要乱想就行了 。 ”姥姥这番看似安慰的话让她更加难过 , 她只能在心理类软件上花钱找人倾诉 。
吕梦涵说:“‘躯体化’的患者感受到的身体不适是切实存在的 , 并非伪装或是矫情 , 这时家人或朋友的鼓励、关心与支持对患者来说非常重要 。 ”
尤馨在出现躯体化症状后一直想找时间去精神科门诊看病 , 但妈妈却告诉她 , 可以偷偷去看 , 绝不能让领导同事知道 , 否则可能会被歧视、被边缘化 。 尤馨听后不以为意 , 一次 , 她向领导和同事讲述了自己的躯体化症状 , 并坦言可能心理出现了问题 , 领导却告诉她 , “心理有问题的人大概是因为太敏感脆弱 , 不够坚强 。 ”同事也说:“你看起来这么阳光 , 怎么会有心理问题?”
“心理强大就不会得心理疾病吗?难道作为一个积极乐观的人 , 心理就不会出问题吗?”尤馨问道 。
杀不死的“黑狗”
30岁的林木子是一名设计师 , 今年是她确诊患抑郁症的第三年 。 在此之前 , 她从未想过自己会得这么严重的病 。 在朋友眼中 , 她外向有趣、喜欢交际 , 身边总是欢声笑语不断 。
可在一次外出时 , 她突然感到呼吸困难 , 控制不住地掉眼泪 , 有经验的朋友劝她去精神科门诊看看 。 在门诊 , 她被确诊为抑郁症、焦虑症、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
最严重的时候 , 她时常感到呼吸困难 , 身体抽筋痉挛 , 频繁打嗝嗳气 , 有时连眼睛都睁不开 , 无法下床行动 , 生活不能自理 。 “只是单纯活着就感觉很累了 。 ”医生给她开了一种强效安眠药 , 吃过之后倒头就睡 , 林木子将这种感觉形容为“短暂逃离地球” 。
林木子说:“那时只要醒着就很痛苦 , 感觉很绝望 , 连感知美好的能力都丧失了 。 ”
一开始 , 林木子觉得最多半年一年就会好起来 。 在生病初期 , 她总是询问医生什么时候会好 , 可3年过去了 , 林木子的病还在反复发作 , “状态好的时候 , 可以稳定3周;不好的时候 , 每天都很难受” 。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数据显示 , 抑郁症患者经治疗后 , 大部分都可临床治愈 , 但容易复发 , 抑郁症复发率高达72% 。 林木子形容自己的心里好像住进了一条“黑狗” , “时不时跑出来咬我 , 我用尽各种手段都杀不死它 , 只能用药物或各种手段把它困住 , 与它共存” 。
范迪的躯体化症状同样会反复出现 。 2023年年初 , 他突然感到疼痛从髋关节蔓延到全身 , 肉跳 , 浑身乏力 , 他开始怀疑自己得了渐冻症 。
“那段时间我每天都抱着手机东查西找 , 动不动就往医院跑 , 精神高度紧绷 , 感觉活着好累 , 甚至一度有过轻生的念头 。 ”范迪说 , “因为有过焦虑症的病史 , 我也清楚自己是强迫性思维在作祟 , 可能在钻牛角尖 , 但我控制不住自己 , 唯一的念头就想把身体的病症查清楚 。 ”
- “人老两个坎,熬过就长寿”?这“两坎”是哪年?早了解早受益
- 睡觉时双脚“露在外面”是好还是坏?或与肝脏有关?早了解早放心
- 肺好的人,手上一般没有这个“标记”,若你也是,肺还不错!
- “吃姜不去皮,吃错一生疾”?生姜到底要不要去皮?怎么吃才正确
- “清肺冠军”找到了,不是雪梨,而是它,常吃滋养润肺,安神助眠
- 肝癌来临前,5个表现是“警示灯”!早知道能救命,千万别大意
- 大蒜是肝病的“发物”?医生建议:想要养好肝脏,忌4物,吃2果
- 耳朵上出现这些“标志”,你的血管可能已经堵上了,早了解早受益
- 为啥有的人“耳屎”是湿的,有的人却很干?可能与这三件事有关
- 被称为“天然血管清洁工”,每天炒一盘,软化血管,血管通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