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中西医结合,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开展临床治疗新技术——艾灸

灸法|中西医结合,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开展临床治疗新技术——艾灸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见习采访人员 刘通
近日,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精神九科作为中西医结合科室,在中心领导和共建科室质检科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购置了专业的隔物灸仪。在中心中医科张静博士的指导下在病区内为住院患者开展了临床治疗新技术——艾灸。
灸法起源
灸法起源于远古,形成于秦汉时期。《黄帝内经》把灸疗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进行系统介绍,它提出灸疗的适应症包括外感病、内伤病、脏病、寒热病、痈疸、癫狂等,认为灸疗的作用具有起陷下、补阴阳、逐寒邪、畅通经脉气血等多个方面。其后灸法进一步发展,经历代医家的传承和发扬。近代研究发现,灸疗的临床适用范围极广,内外妇儿各科,男女老少,实证虚证,均可应用。在灸法的作用机制方面,研究者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认为灸法可能是通过多系统、多途径、多靶点的综合作用而发挥效应的,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均参与灸疗对机体的调节过程。
《医学入门》指出: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汉代张仲景《伤寒论》更明确提出了“阳证宜针、阴证宜灸”的治疗规律。而且都是一些阳不胜阴,病势危殆之疾,急施灸法,以冀阳复。均说明灸法在治疗上有独到之处。但是,由于传统灸法的艾熏火燎,温度无法控制,操作繁琐,耗时费力等种种弊端,使其临床地位日浙丢失。

灸法|中西医结合,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开展临床治疗新技术——艾灸
文章插图

灸法|中西医结合,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开展临床治疗新技术——艾灸
文章插图
隔物灸仪模拟传统艾灸艾绒燃烧,产生与艾绒燃烧相似的近波红外线,作用于人体体表腧穴,与人体自身发出的近红外线波发生共振,即“激发经气”。“经气”通过经络传导,“直达病所”;艾绒的有效物质,在灸头发出的热作用下,释放出来,经透皮吸收进入体内。

灸法|中西医结合,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开展临床治疗新技术——艾灸
文章插图
灸法作用
目前认为,灸法的温热性刺激和药理性作用,通过喻穴而激发经气,从而达到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其作用可概括为温经通络、祛湿散寒;升阳举陷、回阳固脱;消瘀散结、拔毒泄热;预防疾病、保健强身。
隔物灸通过对穴位的持续温灸,疏通痹阻的经络气血,振奋低下或者衰退的功能。平衡失调的阴阳,使人体消除病痛,祛风散寒、消炎止痛、舒经活络、活血利窍、恢复健康,延缓衰老。可以辅助治疗骨质增生、颈椎病、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颈腰椎疼痛、肌肉酸胀、腰肌劳损、肩周炎、痛经、软组织挫伤疼痛。功能减退、免疫力下降的慢性疾病:慢性肠胃炎、性功能减退、慢性前列腺炎、附件炎、耳鸣、高血压、体虚易感冒、蝴蝶斑、口腔顽固性溃疡。能通过多系统、多途径、多靶点的综合作用而发挥效应的,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均参与灸疗对机体的调节过程。
应用灸法治疗精神科疾病在古代早有记载。根据精神疾病患者的不同临床表现,古代中医将其分为狂证和癫证。狂证俗称“武痴”,“发疯”,类似现代医学的精神分裂症、躁狂症,其发病机制是由于阴阳平衡失调,不能相互维系,以致阴虚于下,阳亢于上,脑神被扰,神明逆乱而发,其病位在脑,与肝、胆、心、脾等密切相关,在取穴上以肝经、心经、督脉穴位为主;癫证俗称“文痴”,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单纯型精神分裂症、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神经官能症、抑郁症等病,其发病机制是由于思虑太过,所求不得,肝气被郁,伤及脾脏,脾气不升,气郁痰结,蒙蔽神明所致,古代灸疗文献治疗本病多辨证取穴,涉及肝经、脾经、心经、肾经、督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