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记录家庭医生“工作日志”:用触手可及的医疗服务,成为居民坚实的“医”靠( 二 )


患者家属:咱们现在有没有治疗发热的药 , 我备着点儿 。
张娟:您昨天在广安门医院开的止疼药洛索洛芬纳片 , 既能止疼又能退烧 , 您不用再备了 , 手里的药已经不少啦!在感染新冠发烧的时候 , 它和布洛芬的作用是类似的 。
患者家属:我们家一个都没“阳” , 有点儿害怕 , 不知道明天怎么样 。
张娟:不用害怕 , 阿姨虽说有糖尿病 , 但她相对年轻 , 又接种了三针疫苗 , 所以您不用过分担心 。 咱们正常的防护还是得做 , 比如说像您这口罩 , 其实就是不合适的 , 咱们不建议戴带有呼吸阀的这种口罩 。
患者家属:跟你在一块儿真长知识!
记者记录家庭医生“工作日志”:用触手可及的医疗服务,成为居民坚实的“医”靠
文章图片
张娟指导患者用药(总台中国之声采访人员韩雪莹摄)
和二级、三级医院的医生不同 , 相比看病本身 , 张娟坦言 , 她的工作重心似乎更在于如何对患者做好沟通上 。
“他会问你好多问题 , 一些问题其实跟疾病没有太大的关系 , 但可能他最主要是心理焦虑 , 我觉得我们更像是沟通员、协调员 。 你看我们门诊的人 , 他可能东一嘴西一嘴的 , 你就得啥政策都知道、啥都得去解释 。 包括刚才有个患者他想问新冠疫苗的事儿 , 我们现在也会排疫苗班 , 有专门的疫苗接种点 , 我平均一个月去两次 , 之前还要入户给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打疫苗 。 ”张娟说 。
忙完了门诊 , 时间已近傍晚 。 张娟拿出手机 , 马不停蹄开始忙起线上的工作 。 万柳站辖区内的一家养老驿站近期还处于封闭管理状态 , 张娟几乎每天都要和养老驿站的负责人沟通这些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用药需求 , 开好药后再抽空送到驿站去 。
记者记录家庭医生“工作日志”:用触手可及的医疗服务,成为居民坚实的“医”靠
文章图片
张娟通过微信通话向辖区内养老驿站负责人了解老人的健康动态(总台中国之声采访人员韩雪莹摄)
而相对12月中旬感染高峰时那段更为艰难的时期 , 张娟最近接打的电话已经少了很多 。 前不久 , 北京各区公布了家庭医生团队联系方式 , 有任何疑问 , 市民都可以打电话咨询 , 再加上自己团队的签约患者 , 新冠感染高峰那些天 , 张娟的手机时不时会响起;更别说微信和问诊平台上的那些咨询信息了 。
采访人员:有记录过这一个月来接电话最多的那一天接了多少个吗?
张娟:大概有60来个!除了接到的 , 还有我打出去的 , 加上打出去的大概得有100多个 , 因为还要随访一些特殊人群 。 我夜里三点接过一个电话 , 一个老人他有点儿发烧 , 孩子没在身边 , 只有一个保姆照料 , 保姆也有点儿发烧了 , 他手里也有药 , 但是不知道怎么用 。 家医电话对外公布后 , 有些患者和家属就打电话咨询病情 。
记者记录家庭医生“工作日志”:用触手可及的医疗服务,成为居民坚实的“医”靠
文章图片
张娟在线上回复签约患者的咨询(受访者供图)
张娟在门诊室的桌子上以及自己的身上 , 都没有水杯 , 她一下午都没有喝水 , 也几乎不起身 。 门诊之外 , 大量对辖区内老年人合并基础病等重点人员的摸排、电话随访工作 , 让这些家庭医生们的腰也跟着超负荷“工作” , 张娟说 , 这个月 , 她的腰椎间盘突出犯了三四次 , 严重时疼得走不了路 , 同事里戴着腰托、贴着膏药上班的比比皆是 。 而张娟的温声细语中也隐藏着一份保存“战斗力”的技巧——相比腰疼 , 她更担心自己“阳康”了没多久的嗓子因为说话太多而失声 。
张娟说:“每天感觉我们就好像是不停在说话 , 看门诊得不停讲 , 各种电话还有指导……毕竟特殊时期 , 医护人员肯定得有个担当、有个奉献 , 这个时候你不上 , 什么时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