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盐争议中的几个基本概念与争论焦点( 二 )


对于缺碘地区因为提高了碘摄入量而增加的发生率,比较广为接受的看法是在若干年(可达1至10年)后会恢复原始状态 。应该注意到,在中国医科大学的那项研究中,“疾病”的判断是基于激素水平的升高而不是真的出现症状,在足够长的时间之后激素水平是否会下降还不能做出判断;其次是发生率从0.2%增加到2.6%,也还是只有一小部分人 。虽然说这样的一个增加足以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跟许多人传说的“吃碘盐会导致大脖子病”完全不是一回事 。
碘盐之争,焦点在哪里
这场碘盐之争,人们有没有“选择权”是没有意义的 。有了“选择权”,人们依然需要可靠的科学基础才能正确选择,否则就只能被谣言所左右 。从技术的角度说,这个争论的焦点在于:我们需要多少碘?食盐中的碘是否过多了?
我们需要多少碘的问题还好回答,科学界也基本上有了共识 。按照2007年世卫组织、国际控制碘缺乏症理事会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联合报告,成人的推荐每日摄入量是150微克,怀孕和哺乳期的妇女是250微克,未成年人按年龄有所减少 。美国的推荐数字与这个差不多 。而最大安全上限则差别比较大 。对于成人,美国的标准是1100微克,而欧盟则是600微克 。世卫组织等机构的建议则是按照尿碘中间值做出的,100~200之间是充足,200~300是过量,300以上是超量 。过量可能导致敏感人群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而超量则是普通人群也可能增加风险 。如果按照尿碘中间值和每日摄入量之间的关系,世卫组织和欧盟的安全标准要接近一些 。
但是有一些实际数字又与此相当不符 。比如日本居民的碘摄入量一般远远超过这些“安全标准”.在日本北部,居民日常大量食用海带之类的海产品,碘的摄入量高达50000~80000微克,是这些“安全标准”的百倍以上 。而美国,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尿碘中间值是320左右,当时的碘缺乏病发生率是3%,而怀孕妇女的碘缺乏病发病率是1%.但是由于后来美国人的盐摄入量下降以及加工食品增多(加工食品少用碘盐),美国的尿碘中间值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到世纪末之间降到了200以下 。按照世卫组织的标准,这个值很充足而且合理 。但是美国这一时期普通人群的碘缺乏病发生率上升到了12%,而怀孕妇女中的发生率也上升到了7%.所以有美国学者提出,美国人群的碘摄入量处于不足和充足的边缘,应该把每日摄入量提高到300~400微克,以恢复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碘缺乏病低发生率 。
中国的碘摄入量到底是什么水平呢?中国各地的差别比较大,在中国医科大学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那项着名研究里,所选择的三个县的尿碘中间值分别是84,243和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