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接种反应越强、免疫效果越好”
“兽药伊维菌素是治疗新冠肺炎的‘神药’”
“核酸检测验不出德尔塔病毒”
……
年尾 , 有媒体盘点出“2021年十大新冠疫情谣言” , 为公众解疑释惑 。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 , 关于新冠病毒、新冠疫苗的谣言一刻未停 。
疫情初起时 , 人们对病毒了解有限 , 情绪中多有源自未知的恐慌 , 一些谣言趁虚而入 , 以惊人之语加剧公众恐慌 。
常态化防控阶段 , 涉疫谣言集中于病例及防疫措施等方面 , 诸如“戴口罩前要先甩掉致癌物”“疫苗接种反应越强效果越好”“新冠肺炎疫情存在两个月循环周期”等谣言 , 具有很强的迷惑性 , 一些人在宁可信其有的心理下跟风转发 , 让谣言迅速扩散 。
此外 , 近来局地散发疫情 , “某地要封城”“某地进行空中消杀”“隔离人员某某跑了”等不实言论 , 同样给公众带来很大困扰 。 一些“键盘侠”捕风捉影 , 编造、妄议相关病例个人生活细节、行动轨迹 , 在扰乱抗疫秩序的同时 , 也对涉事人员造成了伤害 。
梳理涉疫谣言 , 不外乎出于“看热闹”“为你好”“原来如此”等几种心理 。 “不打疫苗不能坐火车”“X月X日X时封城”——说实话 , 望着三姑二姨们发来的满是关爱、提醒的网文 , 龚先生也曾不止一次地与谣言擦肩而过 , 甚至险些分分钟被亲情(yáoyán)俘获 。
涉疫谣言的生成机制 , 常见的一种是蓄意造谣 , 即故意制造和传播谣言 , 引发社会恐慌 , 背后动机或为满足造谣者阴暗的心理 , 或为相关平台和账号赚取流量 。
还有一种则是对既有信息、结论的过度解读和无依据推测 。 比如今年10月 , 有国外媒体报道 , 自2019年新冠病毒开始传播以来 , 感染病例数量通常会激增约两个月 , 而后下降约两个月 。 于是 , 有人据此推测 , 新冠病毒传播存在着神秘的两个月循环周期 。 对此 , 专家表示 , 这一规律从科学角度严格评估目前数据还不够充足 , 也没有相关学术论文统计资料能证实这一点 , 因此可能只是一种巧合 。
总结起来 , 涉疫谣言接连出现 , 源于一些人对谣言的社会危害和法律责任缺乏足够认识 , 也与相关科普及公众医学知识的不足相关 。 有观点认为 , 不加判断跟风转发的“僵尸”思维是传谣行为的底层逻辑 。
的确 , 对普通人而言 , 面对新鲜出炉的涉疫信息 , 要有这样的意识:越绝对化、越牵涉细节 , 越值得警惕 , 尤其是信息中含有具体的数字、时间、日期等信息 , 更有必要进一步核实 。 龚先生的经验是 , 那些只转发在微信群里 , 刻意标红、加粗、加大字号的信息 , 往往可信度不高;对那些措辞中使用“乱了”“可怕”“注意”等夸张表述 , 全文情绪多于事实的网文 , 更有必要持十二分的怀疑 。
未知和变化 , 往往给谣言的滋生以机会和空间 。 抗击新冠肺炎 , 未来我们可能还会面对一系列新变化、新挑战 。 总结经验、主动出击 , 打击涉疫谣言 , 不仅是为抗疫争取更加清朗的舆论氛围 , 也是在为打赢这场民众心理战、社会责任战而努力 。
几天前 , 世卫组织代表表示 , 全球范围内在2022年有能力与信心控制新冠的流行 , 逐渐回归正常生活 。 这一预判 , 让很多人看到了希望 。
【信息|涉疫谣言,留下多少痛的领悟?】还是那句话:疫情之下 , 没有旁观者 。 只有大家共同努力 , 我们才有望早日“拨开云雾见天日 , 守得云开见月明” 。
- 检测|海淀1月16日排查涉疫人员6730人,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 凌竹|北京:落实国际国内涉疫区进京邮件快件防疫措施
- 水垢|有关斑块的十大谣言,你信了几个?
- 【1月17日-1月23日】市本级新冠疫苗接种点信息→
- 脑中风|谣言粉碎机丨吃草莓导致出血热?高胆固醇人不能吃蛋黄?冬季输液可防脑中风?
- 病毒|蒲江县2022年1月17日新冠病毒疫苗接种信息公示
- 阴性|山东:涉疫地区人员入(返)鲁须持48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
- 信息|唐山人警惕!这些“流调员”说的话千万别信!
- 信息|警惕!这些“流调员”说的话千万别信
- 疫情|战疫情 | 西安市胸科医院信息科:做好抗疫“通信兵” 防控“不掉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