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预后评估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三 )


Yang等[30]提出MRBTI可用于预测CVST的再通及预后情况 , 急性期CVST更易实现完全再通 , 预后较好 。 因为血栓成分是决定机械取栓及再通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 急性期血栓主要由红细胞组成 , 更易破裂并完全再通 , 而富含胶原蛋白和纤维蛋白的亚急性期或慢性期血栓质地变硬 , 较难再通 , 预后较差 。 因此MRBTI有望成为CVST筛查、监测血栓进程及预后随访的一线成像方法 。
2.2 再通
2.2.1 再通的影像学评估
Qureshi等[31]利用MRV将闭塞窦腔的再通情况分为三级 , 一级:一个或多个闭塞静脉窦部分再通 , 血流增加或分支形成;二级:一个静脉窦完全再通 , 但另一静脉窦持续闭塞(A:无残留血流 , B:非闭塞性血流);三级:所有闭塞静脉窦完全再通 。 MRV显示伴有多个窦道和侧支血管的不规则静脉窦 , 是不完全再通的特征 , 而完全再通更常发生于抗凝治疗后的上矢状窦和直窦血栓形成[32] 。
2.2.2 再通对预后的影响
Rezoagli等[6]对508例患者的回顾性研究发现28 d至3年的再通率为74.3%~81.0% , 提出绝大多数CVST患者在最初几个月内可部分或完全再通 , 并且再通是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 。 Krají?ková等[7]也发现92%的CVST患者在随访3~4个月后部分或完全再通 , 证实了此前研究的结论 , 即部分或完全再通发生在前3个月[33] , 此后再通率并未进一步提高[34] 。 Arauz等[35]评估CVST患者不同随访时间的预后情况 , 提出闭塞窦腔的再通与患者预后相关 。 因此 , 笔者认为CVST在发病早期阶段有很高的再通率 , 而再通率与预后相关 , 完全再通的患者预后较好 , 利用MRV判断闭塞静脉或静脉窦的再通情况有助于CVST患者的预后评估 。
2.3 侧支循环
2.3.1 侧支循环的影像学评估
CVST后静脉侧支通路的建立与患者症状恢复及远期预后密切相关 。 Sato等[14]提出静脉侧支循环量表 , 即利用CTV、MRV及造影技术 , 对受累脑区的静脉引流情况评分 , 分别为:0分:CVST累及的脑区没有静脉引流;1分:CVST累及的脑区可见引流静脉 , 但引流静脉未与静脉窦相连;2分:CVST累及的脑区可见引流静脉 , 且引流静脉与静脉窦相连 。 评分越高 , 静脉系统代偿及维持静脉压稳定的能力越强 。
2.3.2 侧支形成对预后的影响
马蜜等[36]提出侧支循环分级越低的CVST患者 , 出现继发性脑实质病变的比例越高 , 症状恢复时间越长 , 提示早期使用更敏感的脑成像技术 , 例如CTP或ASL-PWI可能发现某些细微、可逆的病理变化 , 特别是常规扫描序列未显示异常而ASL提示低灌注的CVST患者 , 可能处于侧支代偿不足、组织缺血的早期阶段 , 尽早干预治疗可以逆转细胞损伤 , 改善患者预后 。 Farrag等[12]应用CTV或MRV对21例CVST患者随访1~12个月 , 发现38%的患者存在静脉侧支形成 , 在未行闭塞再通治疗的患者中 , 侧支循环越差 , 头痛发作的可能越大 , 持续的时间越长 , 发作频率越高 , 提示有侧支形成的患者临床症状恢复较好 。 前文提到再通多发生于CVST的前几个月 , 由此可以推测在后期症状恢复的过程中 , 侧支循环起到了重要作用 , 但侧支形成是否为CVST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 此外 , 研究证明深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是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9] , 笔者推测可能是由于深静脉系统不易与其他静脉形成侧支 , 导致血栓形成后静脉瘀滞 , 静脉压升高并且无法通过其他通路代偿 。
3 CVST治疗方式的选择
目前CVST的一线治疗是静脉滴注普通肝素或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 , 但部分患者接受长期抗凝治疗后出现多发性CVST或静脉窦节段性狭窄 , 预后较差[37] 。 血管内治疗通过更积极的干预手段救治危重CVST患者 。 近年来随着治疗技术的发展 , CVST的个体化治疗成为临床所面临的一个难题 , 利用影像学检查对脑实质病变、再通及侧支循环进行评估 , 为临床的精准治疗提供了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