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走过最艰难的“倒闭潮”,现在的民营医院终于要缓过来了?( 二 )


因为很多民营医院是靠借贷建设和维持的 , 一旦没有收入 , 资金链就会断裂 。 “一家医院负责人找我想办法 , 要借100万过桥资金还银行 , 用完还180万 。 这么高的融资成本他都干 , 我认为是走投无路了 。 ”上述健康产业股权交易人员对《财经》说 。
对于此类医院的倒闭 , 上海创奇健康发展研究院创始人蔡江南认为是好事 。 “老百姓对民营医院不信任 , 也是被‘莆田系’弄怕了 。 现在‘莆田系’退出 , 可以重新洗牌 。 让民营医疗的格局经历一个过渡 , 做出一些品牌 , 慢慢改变他们的观念 。 ”
除了“莆田系” , 开在县城里的综合性民营医院也是倒闭的“重灾区” 。 如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第二人民医院、重庆的开州三桥医院、云南临沧市凤庆县的“凤庆顺宁医院”均在此列 。
这类综合医院与当地的公立医院业务重合 , 床位数多在100张左右 , 没有规模优势;定位县级 , 也无法收取太高的价格 , 成本却都要自行负担 , 在疫情前就生存不易 。 “这样的医院也想卖几千万 , 反正我说不出口” , 前述健康产业股权交易人员坦言 。
民营医院的“老病人”
林祥崧的福其祥中医院 , 就是一所开在县里的综合性医院 。 他们能缓过来 , 完全是靠着自己和父亲的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的身份 。
林祥崧说 , 现在该医院的单日门诊量在200人左右 , 他和父亲的病人占其中的150人 , 主要是用手术和祖传膏方治疗脉管炎、糖尿病坏疽等 , 此外还可治疗风湿痛以及颈椎病等运动系统疾病 。 西医内科等其他科室目前还是“拖累” 。
医院的复苏主要靠的是 , “老病人口口相传 。 包括疫情期间没开门的时候 , 也有人找我们 。 ”林祥崧自述 , 目前医院每月的流水已基本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 , 可以达到170万元到180万元 , 略有盈余 。
如果说祖传中医是民营医院中一类特别的存在 , 至少 , 类似糖尿病、高血压这样的慢病患者 , 也是另一些民营医疗机构在疫情中的营收主力 。
青岛博厚慧慈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博厚医疗”)副总经理姜怡如表示 , 在2020年的收入中 , 慢病管理占了60% , “主要是因为他们会按时来我们的诊所复诊 , 大部分一、两个月会来一次” 。
博厚医疗是一家定位在社区医疗的连锁医疗机构 , 目前在山东拥有60多家诊所医院 。 “我只需要服务好周边2公里到3公里的3万居民 , 经营就不会太差 。 ”创始人阎红慧接受《财经》采访时说 。
民营医院要在夹缝中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那一部分市场 , 比如慢病、老年护理、术后康复、运动医学和疼痛类等 。 “我们现在推的糖尿病足的项目 , 一些三甲医院内分沁科顾及不到 , 或是需要转到烧烫伤科去 , 但它又是需要长期随访的病 , 让病人每周奔波也不现实 , 我们可以就近服务 。 ”阎红慧分析 。
疫情前 , 慢病复诊开方的需求曾占公立三甲医院门诊量的一半左右 。 一位院长向《财经》表示 , 门诊和床位资源紧张 , 医护人手不足 , 非常希望下级医联体单位能够承担起慢病患者的随访工作 , “不是重复单一的配药、复诊 , 动态、精准的随访是最重要的” 。
慢病 , 不代表病不会变化 。 姜怡如承认 , 不少慢病患者的复诊目的就是开药 , 但是 , “我们这几年一直想转变这种观念 , 有些患者自认为的久病成医不一定是真的 , 一些指标监测和副作用他们关注不到” 。
青岛滨海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仲威振介绍 , 按照诊疗标准 , 血糖不但要有效控制 , 且需动态监测 。 有很多病人一天只测一次或两次血糖 , 略有超标也不重视 , 病情发展日趋严重者 , 会导致肾病、糖尿病坏疽等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