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质量感官检验技术( 三 )



(3)饱和度:颜色的深浅、浓淡程度,也就是某种颜色色调的显著程度 。当物体对光谱中某一较窄范围波长的光的发射率很低或根本没有发射时,表明它具有很高的选择性,这种颜色的饱和度就越高 。愈饱和的颜色和灰色不同,当某波长的光成分愈多时,颜色也就愈不饱和 。食品颜色的深浅,浓淡变化对于感官鉴别而言也是很重要的 。

10、食品的气味与嗅觉在鉴别中的意义

食品本身所固有的、独特的气味,即是食品的正常气味 。嗅觉是指食品中含有挥发性物质的微粒子浮游于空气中,经鼻孔刺激嗅觉神经所引起的感觉 。人的嗅觉比较复杂,亦很敏感 。同样的气味,因个人的嗅觉反应不同,故感受喜爱与厌恶的程度也不同 。同时嗅觉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如温度、湿度、气压等对嗅觉的敏感度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人的嗅觉适应性特别强,即对一种气味较长时间的刺激很容易顺应 。但在适应了某种气味之后,对于其他气味仍很敏感,这是嗅觉的特点 。

食品的气味,大体上由以下途径形成的:

(1)生物合成:食品本身在生长成熟过程中,直接通过生物合成的途径形成香味成分表现出香味 。例如香蕉、苹果、梨等水果香味的形成,是典型的生物合成产生的,不需要任何外界条件 。本来水果在生长期不显现香味,成熟过程中体内一些化学物质发生变化,产生香味物质,使成熟后的水果逐渐显现出水果香 。(2)直接酶作用:酶直接作用于香味前体物质,形成香味成分,表现出香味 。例如当蒜的组织被破坏以后,其中的蒜酶将蒜氨酸分解而产生的气味 。

(3)氧化作用:也可以称为间接酶作用,即在酶的作用下生长氧化剂,氧化剂再使香味前体物质氧化,生成香味成分,表现出香味 。如红茶的浓郁香气就是通过这种途径形成的 。(4)高温分解或发酵作用:通过加热或烘烤等处理,使水平原来存在的香味前体物质分解而产生香味成分 。例如芝麻、花生在加热后可产生诱人食欲的香味 。发酵也是食品产生香味的重要途径,如酒、酱中的许多香味物质都是通过发酵而产生的 。

(5)添加香料:为保证和提高食品的感官品质,引起人的食欲,在食品本身没有香味、香味较弱或者在加工中丧失部分香味的情况下,为了补充和完善食品的香味,可有意识地在食品中添加所需要的香料 。

(6)腐败变质:食品在贮藏、运输或加工过程中,会因发生腐败变质或污染而产生一些不良的气味 。这在进行感官鉴别时尤其重要,应认真仔细地加以分析 。

11、食品的滋味与味觉在鉴别中的意义

因为食品中的可溶性物质溶于唾液或液态食品直接刺激舌面的味觉神经,才发生味觉 。当对某中食品的滋味发生好感时,则各种消化液分泌旺盛而食欲增加 。味觉神经在舌面的分布并不均匀 。舌的两侧边缘是普通酸味的敏感区,舌根对于苦味较敏感,舌尖对于甜味和咸味较敏感,但这些都不是绝对的,在感官评价食品的品质时应通过舌的全面品尝方可决定 。

味觉与温度有关,一般在10~45℃范围内较适宜,尤其30℃时为敏锐 。随温度的降低,各种味觉都会减弱,尤以苦味最为明显,而温度升高又会发生同样的减弱 。味道与呈味物质的组合以及人的心理也有微妙的相互关系 。味精的鲜味在有食盐时尤其显著,是咸味对味精的鲜味起增强作用的结果 。另外还有与此相反的削减作用,食盐和砂糖以相当的浓度混合,则砂糖的甜味会明显减弱甚至消失 。当尝过食盐后,随即饮用无味的水,也会感到有些甜味,这是味的变调现象 。另外还有味的相乘作用,例如在味精中加入一些核苷酸时,会使鲜味有所增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