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文汇报
文章图片
■张力孙玉玺
寒潮来袭期间 , 高血压患者尤其要提高警惕 。 通常情况下 , 血压会骤升 , 若不及时管控 , 很可能酿成心脑血管事件 , 比如心梗、脑梗等 。 也因此 , 每年此时 , 又到老人就诊高峰 。
如何科学管理血压?临界高血压人群该怎么做?“八问八答”教你管好血压 。
1高血压没什么症状 , 到底有没有危害?
眼下 , 不少中青年都有高血压 , 自己体感没什么 , 就不重视 。 其实 , 高血压是导致人群死亡最常见的高危因素 , 又称“沉默杀手” 。 若血压未控制 , 患者10年内死亡的风险明显增高 。 高血压最主要的危害就是造成心脏负担过重、全身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 且血压越高 , 进展越快 , 所有动脉覆盖的脏器都会受到影响 , 而最常见的莫过于心脏、肾脏及颅内血管受损 , 通常会导致“大心、小肾、脑中风” 。
2健康血压到底是多少、临界区域人群应该怎么做?
11月15日 , 国家卫健委发消息称 , 未对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进行调整 。 关于高血压诊断标准 , 2005年、2010年、2017年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发布的宣传教育要点、防治指南、临床路径等均明确:成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非同日3次血压超过140/90mmHg 。
就在此前两天 ,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师协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学术机构共同制定的《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颁布 。 新指南最大亮点就是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下调至≥130/80mmHg 。 由此引发高血压诊断标准之争 。
其实 ,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在不断变化的 。 1977年 , 国际上最先提出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为收缩压≥160mmHg和(或)舒张压≥95mmHg;到1997年 , 高血压诊断标准下调 , 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下调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 近年来 ,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18岁及以上成人中 , 收缩压130-139mmHg和/或舒张压80-89mmHg人群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仍极高 。 因此 , 2017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首次将高血压诊断标准进一步降低到收缩压≥130mmHg和/或舒张压≥80mmHg 。 但考虑到高血压患者会大幅增加 , 并带来相应的医疗支出和经济负担 , 欧洲指南2018版、2020年国际高血压学会的“国际高血压实践指南”和2021年世卫组织的“成人高血压药物治疗指南” , 以及除美国外的各国高血压指南 , 均维持140/90mmHg的诊断标准 。
随着我国多项临床研究结果公布 , 研究者发现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中 , 收缩压130-139mmHg和/或舒张压80-89mmHg的人群占比达23.2% , 预计总人数近2.43亿 , 这些人在15年间有65%进展为血压≥140/90mmHg , 据此 , 这份新指南将我国高血压诊断标准下调 。 但在这部分人群中尚无高质量临床研究证据证明药物治疗可带来明显临床收益 。 因此 , 高血压收缩压诊断标准 , 始终是临床研究重点 , 需要更多人群数据加以支撑 。
那么 , 临界高血压人群 , 应该怎么做呢?必须提高对血压的重视度!诊断为高血压并不意味着马上要吃药治疗 , 在没有其他危险因素的情况下 , 血压位于临界值的人通常只需要生活方式调整 , 比如戒烟戒酒、适当运动 。
3高血压患者的生活干预措施有哪些?
生活方式干预措施是高血压治疗的基石 , 建议所有高血压患者都应该进行生活方式干预 , 包括饮食干预、运动干预、减压干预、减重干预、戒烟限酒等 。
4自测血压会“忽上忽下” , 如何正确测量血压?
采用市场上经标准化方案验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即可 。 测量时要注意:
- 心脏不好的人有何异常?晚上有4种不对劲,可能是心脏在“报信”
- 健康大讲堂丨余仁欢:“三高”已成肾脏病主因 需控制病因早诊早治
- 小伙食管长出5厘米肿瘤 内镜下切除后感觉“只是得了一场肠胃炎”
- 心脏|50岁后,不想自己骨头变脆,就要远离5种“抢钙”食物,早知早好
- 心肌梗塞|洋葱是高尿酸的“催化器”?提醒:避免尿酸升高,尽量远离5物
- 专访香港专家梁子超:“晚阳”肯定比“早阳”好
- 医生|经常失眠?或许是“吃”出来的,少吃4种食物,帮你提高睡眠质量
- 脑梗|天然“排酸高手”上线,多吃3种食物,尿酸回归正常,远离痛风困扰
- 疫情期间,烹饪学博士教大家看懂这座“膳食宝塔”
- 被吹上天的5种“伪健康”食品,坑着你钱,还让你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