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那个敢摘掉器官,扒光牙齿的女人,走了。( 二 )


这种胆识和气魄 , 贯穿了她的一生 。
02
拼命三娘:
给人治病 , 先拿自己做试验
小时候 , 陈菊梅家里条件不好 , 学费都没办法按时交 。
每到这时 , 母亲都会安慰她好好学习 , 学费自己再去想办法 。
因此 , 她在学习上非常刻苦 , 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
为了给家里省点钱 , 她曾经步行几百公里去另一个县城参加高考 。
走了整整六天 。
人回到家之后 , 一下子就病倒了 。
可惜的是 , 那一次的成绩 , 却因故取消了 。
她很伤心 , 但这些困难并没有就此将她打倒 , 反倒让她变得更加坚韧 。
最终 , 她考入浙江医学院医疗系 。
为了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学习 , 她甚至借来人体骨架挂在自己床头 , 利用睡前的时间反复观看、熟记 。
后来由于成绩突出与工作优秀 , 她获得了出国深造的机会 。

深知机会来之不易的陈菊梅 , 努力学习语言 , 适应寒冷环境和不同的生活习惯 , 最终以全优成绩毕业 。
回国后 , 她来到了解放军302医院 。
在这个有名的“病毒窝子”里 , 她开启了自己“超长待机”的行医生涯 。
陈菊梅的同事曾评价她是“拼命三娘” 。
除了专业严谨认真以外 , 敢想敢干也是她最突出的特点 。
有一次 , 她带队去一个落后贫困的农村驻扎 , 给当地提供医疗资源 。
由于条件简陋 , 传统麻醉手术很难施行 。
团队决定采取另一种麻醉手段 。
但在实施之前 , 需要有人先来做试验 。
陈菊梅自告奋勇当“小白鼠” , 却因为同伴操作失误 , 直接晕倒了3天 。
就是在那种简陋的环境下 , 她的“以身试险”总结了经验教训 , 最终让这个新的麻醉方式取得了成功 。
工作拼命 , 是她的显著特点 , 也在身上留下了印记 。
由于长期高强度工作 , 身高165的陈菊梅 , 体重还不到100斤 。
但就是这副身体看似瘦弱的身体 , 却蕴藏着极大的能量 。
03
最美医生:
91岁还在岗位上
作为传染病学专家 , 陈菊梅有很多成就和贡献:
独创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和方法进入传染病诊治《规范》;
首创“乙型脑炎后遗症患者的“鞘内注射法”;
首个发现并应用“五味子降酶”;
创造了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死亡率由85%以上降至38%的惊人奇迹;
先后获得国家、军队等各类科技奖励23项 , 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 , 出版传染病学术著作16部……
但她对自己的定义始终非常简单:
“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医生 。 ”

67年的行医生涯 , 她从未缺席过 。
在每次遇到重大疾病灾情时 , 也总能看到她奋战在第一线的身影 。
2003年非典爆发 。
她敏锐察觉防疫工作的迫在眉睫 。
几天几夜没合眼 , 紧急编写了《非典型肺炎防治手册》 。
开辟专业杂志的第一个“非典”专栏 , 向大众讲解如何预防“非典” 。
同时 , 更是深入隔离病房 , 组织专家会诊 。
那一年她78岁 。

2008年 , 汶川地震 。
陈菊梅和工作组其他专家们一同来到灾区 , 展开灾情后传染病的预防工作 。
当时在现场有记者碰到他们 , 还询问为什么不戴口罩:
“不怕被传染疾病吗?”
面对疑问 , 她笑着回答:
“这是灾区不是疫区!经过防疫人员的努力 , 已经是非常安全的了 。 ”
这样一个专业且不散播焦虑的回答 , 不仅消除了外界的猜测和谣言 , 还给当地的受灾群众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