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首儿医典】儿童白血病

2020年初夏,洋洋(化名)第一次来到首都儿科研究所血液内科日间病房住院,成为了当年日间病房第50个病人。
2020年,12岁的洋洋(化名)发现身上有出血点,同时还出现了流鼻血的症状。在当地医院就诊,发现是轻度的血小板减少,医生建议到上级医院就诊。
随后,洋洋在市三甲医院复查了血常规,仍然只是血小板减少,比之前还略有增长,医生开了一些对症的药物。一周后,洋洋身上的出血点没有好转,反而增加了,于是到医院复诊。洋洋复查了血常规、做了外周血涂片后,发现了41%比例的原始幼稚细胞,这可不是个好消息,高度提示洋洋可能罹患了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医生建议洋洋完善骨髓穿刺检查,明确病因。结果证实了医生的猜测,洋洋的骨髓中可见大量原始幼稚淋巴细胞,考虑为急性白血病,建议住院治疗。洋洋的父母没有选择立即住院,认为孩子都12岁了,怎么会突然得这个病呢?在犹豫的过程中,洋洋还在间断的流鼻血,需要用油纱填塞才能止血。
在洋洋的强烈要求下,一家人来到了首都儿科研究所血液内科,入住日间病房进一步完善检查。洋洋住院时,全身仍然可以看到很多的出血点,甚至还有大大小小的瘀斑,凝血功能指标也有很多异常,存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以下简称DIC),这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所导致的微循环栓塞、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可以诱发休克、多脏器功能受损,是疾病危重的表现。对洋洋来说,DIC病因就是白血病。在日间病房,洋洋又做了一次骨穿,最终被确诊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以下简称T-ALL),并迅速转入血液内科住院治疗。

患儿|【首儿医典】儿童白血病
文章插图
尽管就目前的治疗手段来讲,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以下简称ALL)的整体生存率较高,但青少年时期发病的T-ALL预后仍较差,这类患儿的治疗在国际和国内都是一大难题,洋洋正是这一类型。入院后洋洋完善了胸部CT检查,在前纵膈发现了一个包块,这个包块使气管受压移位,这也符合T-ALL的疾病特点。
按照ALL的诊疗规范,医生首先给予洋洋标准的诱导缓解治疗,但治疗期间洋洋的白细胞计数不降反增,这是肿瘤原发耐药的标志。治疗第15天,复查骨穿显示骨髓中仍然有大量的原始幼稚淋巴细胞,这意味着洋洋的肿瘤细胞对一线治疗不敏感,需要采用二线方案治疗。通常来说,二线化疗意味着更高的化疗强度和更大的药物毒性,对于难治性患者,还意味着治疗个体化,需要步步为营。经过科室讨论,医生采用了国际上T-ALL较广泛采用的硼替佐米联合诱导化疗的方式,加大化疗强度。诱导缓解化疗结束后,洋洋接受了第四次骨穿,不幸的是,这次的结果显示他的骨髓中仍然存在大量的原始幼稚淋巴细胞,疾病未缓解。紧接着医生给洋洋采用了二线FLAG方案联合西达本胺。FLAG方案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难治复发白血病二线化疗方案,西达本胺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有研究认为对T-ALL有一定疗效。FLAG化疗结束后复查骨穿显示,洋洋骨髓中的肿瘤细胞终于下降到了5%以下,达到了较低的水平。但复查胸部CT,前纵隔包块缩小不明显。不久后洋洋又出现了难以忍受的双足疼痛,足部核磁显示足骨有白血病浸润,再次复查骨穿显示肿瘤细胞比例上升到了13%。

患儿|【首儿医典】儿童白血病
文章插图
还记得发病初期,洋洋遍布全身的出血点和瘀斑吗?他的DIC是由白血病引起的,由于白血病病情持续不能得到控制,所以在治疗的过程中洋洋反复发生出血和血栓,使得常规化疗不能顺利完成。化疗后骨髓抑制期间,洋洋又先后出现了败血症、播散性曲霉菌病和疱疹病毒感染。播散性曲霉菌病在正常人中鲜有耳闻,但在白血病化疗患者,尤其是难治患者中却十分常见,严重者甚至可以致命。在这种情况下,洋洋不宜再接受高强度的化疗了。根据洋洋发病初期的骨髓流式免疫分型结果,结合国际国内最新治疗进展,医生给洋洋采用了CD38单克隆抗体的治疗。应用两剂单克隆抗体后,复查骨穿显示洋洋的骨髓终于获得了完全缓解,微小残留病变降到了10的-4次方数量级以下。但复查PET/CT仍有前纵隔占位,并存在肿瘤活性,于是血液内科为洋洋进行了挽救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2020年10月,洋洋父亲的骨髓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回输进了洋洋体内。现在,洋洋已经移植后近1年了,监测骨穿仍是完全缓解状态。让我们期待洋洋最终可以和白血病说再见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