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脑卒中:管理好你的生活方式

全世界每6个人中就有1个人可能罹患卒中,每6秒钟就有1人死于卒中,每6秒钟就有1人因卒中永久致残。自2005年以来,脑卒中一直占我国国民死因的第一位。我国每年有240万新发脑卒中、110万脑卒中相关死亡。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死亡率、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均高。
中风患者大都有出血、肢体偏瘫、口角歪斜、言语不清等症状,致残率、复发率高。但其实,脑卒中是一种可防可控的疾病,早期筛查、积极干预效果显著。
脑卒中有哪些症状?公众日常应如何预防?11月4日,国家卫健委针对脑卒中的防治举行在线访谈,解答公众疑问。
患者|脑卒中:管理好你的生活方式
文章插图
杨东儒制图
六大症状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分为可干预因素和不可干预因素两大类。性别、年龄、遗传等属于不可干预因素类,可干预因素包括肥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吸烟、饮酒等,这些都会引起血管损伤。
脑卒中会造成永久性神经损伤,因此,及时诊断并救治,才能挽救生命,减少并发症。但是,脑卒中的初始典型症状仅为头痛、呕吐等,容易被忽视。因此,学会快速判断,是施救成败的关键。
关于脑卒中的症状,今年,中国脑卒中学会发布了BEFAST口诀。“公众不知如何识别,我们把它编成一句口诀,难平衡(B)、看不清(E)、脸不正(F)、手不平(A)、语不灵(S)。遇到这种情况,第一时间打120,也就是T。”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神经医学中心主任蔡艺灵说。
BEFAST口诀包括6个症状:突然一只眼或双眼发黑或视物模糊、看东西重影;平衡不好;面部不对称;一侧臂力不够,手抬不起来;说话不清楚或说不出来;还有眩晕、恶心、呕吐、突然跌倒等。
蔡艺灵介绍,脑卒中并不是所有症状同时出现,有一个症状出现就要尽快拨打120。家属不要焦虑紧张,要轻声安慰患者,不要惊扰式呼叫;减少搬动,防止患者呕吐时误吸;帮助患者解开领扣、腰带;如果老人戴有假牙,要取出来;在医生没有判断之前切忌给患者随便服用降压药、速效救心丸等,这会干扰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就近送医,越早治疗越好,“时间就是大脑”,对于脑子来说叫“一刻千金”。
“患者送到医院后,医生判断病情并进行溶栓、取栓等治疗,包括血管再通治疗、颈动脉支架治疗、脑出血的血肿清除术等。针对患者的康复,焦力群表示,发生脑卒中后70%的病人会出现不能走路、不能说话、不能吃饭等后遗症,可以通过针灸、高压氧、脑机接口及正规康复锻炼等进行康复。”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朱以诚说。
生活方式病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主要有3个。第一个是血管因素,最常见的原因是脑部血管内壁上有小栓子,栓子脱落后导致动脉栓塞,形成缺血性卒中;或者由于脑血管或血栓出血,造成出血性卒中。
第二个因素是年龄,脑卒中的发生率会随着年龄增加而上升。
第三个因素是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不健康饮食、肥胖、缺乏运动、过量饮酒。
此外,同型半胱氨酸较高、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都会增加卒中风险。
蔡艺灵表示,脑卒中是慢性病,也叫生活方式病。现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快餐、油炸食物盛行,长期静坐,缺乏运动,工作压力大,加上抽烟、饮酒,都会导致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要远离脑卒中,降低发病率,就必须管理好生活方式。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导规范(2021年版)》,对会造成脑卒中的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提出新的防治建议及措施。指导规范推荐,年龄在40 岁以上的人群,都应该进行高血糖检测,即使首次血糖筛查结果正常,也建议每3年至少重复筛查一次。有脑卒中危险因素的人群应定期检测血糖,以便尽早识别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