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村水稻丰收,中国农大59岁的江院长却倒在了大理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杨维琦
“生态绿色种植旨在减少田间地头的排放 , 减少污染 , 投入少、但产量好 。 我们研发的水稻种植技术 , 在古生村试种时 , 稻穗分裂增长了20% , 亩产达840公斤 , 比有机肥种植增加140多公斤 , 而排放的氮磷比常规种植减少40% 。 ”那时 , 站在大理古生村科技小院试验田旁 ,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曲周实验站站长江荣风侃侃而谈 , “效果理想 , 下一步将扩大规模……”
古生村水稻丰收,中国农大59岁的江院长却倒在了大理
文章图片
如今 , 古生村的稻田已金黄丰收 , 他却永远离开了这片他热爱的土地 。
每天打卡的他缺席了
清洁的海滩 , 清澈的水”“向阳溪出现山洪”……每天一大早 , 江荣风都走出科技小院 , 到一旁的阳溪观察水质情况 。 2022年11月19日 , 这本该每天出现的字句却缺席了古生村科技小院的群聊 。 就在19日凌晨 ,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曲周实验站站长江荣风教授 , 因突发疾病医治无效在大理逝世 , 享年59岁 。
古生村水稻丰收,中国农大59岁的江院长却倒在了大理
文章图片
江荣风 , 福建漳州人 , 1963年出生 , 1986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土化系 , 并留校任教;1999年在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博士毕业 , 获农学博士学位 , 2004年英国洛桑研究所土壤与环境系博士后出站 。 江荣风是我国著名植物营养与肥料学家、农业教育家 ,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曲周实验站站长 ,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农业资源利用专业委员会主任 , 北京市土壤学会副理事长 , 现农业农村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专家组成员 。
古生村水稻丰收,中国农大59岁的江院长却倒在了大理
文章图片
江荣风长期从事土壤测试、养分管理和污染环境植物修复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重点研发专项课题、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948”项目和中德国际合作课题20余项 。 在测土配方施肥与养分管理技术研究与应用、中微量元素养分协同增效机制和以镁为重点的中微量增效配方技术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 , 为我国植物营养、科学施肥、资源环境分析技术、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等作出了重大贡献 。
为小院倾注无数心血
“从今年4月7日 , 江老师来到古生村小院开展工作后 , 他只因妻子生病回了北京不到10天 。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古生村科技小院负责人金可默说道 , 江荣风一心扑在了工作上 , 在张福锁院士不在的时间里 , 他一手主持古生村科技小院的工作 , 事必躬亲 。 在茶余饭后的时间 , 他还培植了小院里的花花草草 , 让师生有了一个优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
古生村水稻丰收,中国农大59岁的江院长却倒在了大理
文章图片
在大理 , 他带领学生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 , 用科技的力量帮助村民们保护洱海并增收致富 , 旨在创建作物增值、污染防控和农民增收协同的“大理模式” , 打造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的国家样板 。 他们的到来 , 仿若在古村里激活了一潭春水 。 依托科技小院 , 这里的研究生被赋予多重使命 , 通过多角色转换 , 锻炼成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 通过理念创新以及绿色技术的落地与应用 , 培养科技农民与能人 , 助力乡村生态振兴 。
古生村水稻丰收,中国农大59岁的江院长却倒在了大理
文章图片
作为科技小院创始人之一 , 江荣风2009年起积极参加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项目 , 全程参与全国科技小院建设与管理 , 发起全国涉农高校科技小院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联盟 , 组织和领导学科校企合作网络的运行 , 主抓河北曲周研究生立德树人实践培养基地建设 。 他承担了中国农业大学“农业资源利用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任务 , 探索“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机制 , 形成了“科技小院”培养网络和模式 , 该成果2014年获得国家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 他参与的非洲科技小院研究生专项的管理 , 推动科技小院模式服务“一带一路”国家 , 成为FAO的典型范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