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专访君实生物CEO:新冠药物布局为何三箭齐发,怎么看特效药( 二 )


李宁向澎湃新闻采访人员表示 , 作为抗病毒的特异性药物 , 中和抗体药物作用机制和开发路径相对明确 , 近年来科学界对于埃博拉、HIV、RSV等疾病的研究中 , 抗体药物都显示出了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 不过 , 从广度维度来看 , 抗体药物并不“完美” , 例如大分子药物的生产要求和成本较高 , 对于全球层面的覆盖程度有限 。
“在此次新冠疫情中 , 有一批‘老药新用’的小分子药物也在疫情爆发初期就被运用 , 不过由于不是针对新冠病毒的特异性药物 , 疗效表现有限 , 所以同步也有研发团队在研制基于新机制和结构的新药 。 ”李宁介绍 , 小分子药物的机制和路径选择相对复杂 , 需要一定的时间投入 , 这也是为什么直到现阶段才陆续有一些小分子药物的数据公布出来 。
李宁进一步补充道 , 与抗体药物相比 , 小分子药物 , 特别是口服小分子药物的生产成本、生产难度都相对较低 , 给药方式便利 , 因此在可及性方面拥有突出优势 , 不过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对各个路径进行科学论证 。
李宁强调 , 抗体药物同时包括了治疗和预防(暴露后预防)两种功能 , 从这点上它和口服药物所覆盖的人群和功能不尽相同 。 此外 , 就治疗功能来说 , 目前口服药物尚未广泛投入临床应用 , 还不能明确判断两类药物将是互补还是替代关系 。 作为企业 , 将继续以科学机制和数据为导向 , 快速推进两类药物的研发 , 为抗击疫情做好准备 。
如何看待新冠“特效药”?
除了君实生物 , 国内外多家药企布局新冠治疗药物 , 并于近期公开了部分研究数据 。
10月1日 , 默沙东宣布 , 该公司正在临床试验中的口服抗新冠病毒药物莫努匹韦在III期MOVe-OUT研究的中期分析中取得积极结果 , 非住院的高风险轻症COVID-19患者的住院或死亡风险降低了50% 。
11月5日 , 美国辉瑞公司在官网发布消息称 , 与安慰剂相比 , 其新冠口服试验药物Paxlovid在出现症状后的三天内服用 , 能将轻度和中度成年患者住院或死亡率降低89% 。
在国内 , 清华大学、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和腾盛博药开启联合研发的BRII-196和BRII-198中和抗体联合疗法走在最前面 , 有望12月底前获批国内附条件批准上市 。 据科技日报11月22日消息 , 4大洲、6个国家、111个临床试验机构进行的837例新冠肺炎患者三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 , 该抗体组合药物能够降低78%的住院和死亡率 , 且给药组在治疗28天后实现零死亡 , 对照组8例死亡 。
从降低住院率或死亡率的数据来看 , 外界往往认为百分比例越高 , 是更有效的“新冠特效药” 。
对此 , 李宁认为:“目前已公布三期临床确证性研究数据的新冠治疗药物 , 不少在疗效和安全性上都取得不错表现 , 但在没有经过头对头比较 , 也没有大量临床实际应用的情况下 , 无法对两类药物进行直接比较 。 ”
【治疗|专访君实生物CEO:新冠药物布局为何三箭齐发,怎么看特效药】对于目前将新冠治疗药物的“特效药”标签 , 李宁表示:“这个词可能更多来自大众层面的判断 , 从制药专业角度 , 总结药物的疗效有特定的统计学和临床规范 , ‘特效’这个总结相对片面 。 ”